塞弗尔特的青春之《歌》
(2023-07-18 11:41:11)
标签:
诗歌 |
分类: 诗歌 |
塞弗尔特的青春之《歌》
汤凌
塞弗尔特的青春之《歌》
文 / 汤凌
身边不少诗人认为,读东欧现代诗人的作品,相较于读西欧现代诗人的作品,我们会有更多认同感和亲切感。大部分东欧现代诗人所经历的时代,他们在现实中面临的希望与困境,与我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他们的作品会不知不觉引发我们郁积于胸中的共鸣。
读塞弗尔特,我会有这样的体验。虽然塞弗尔特的诗歌作品并不像其他东欧诗人如米沃什、布罗斯基等人那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批判性,但塞弗尔特作品的底色有着“东欧”式的沉郁和灰色调,这是他们共同的时代带来的。当然,塞弗尔特与他们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始终有着对美与爱的期待,有着一道明亮的希望之光。
在我们很多诗人眼里,塞弗尔特是一位典型的小众诗人,完全可以被忽略。但在他的国家却不一样,塞弗尔特曾经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国民诗人,也是捷克斯洛伐克当代最重要的诗人。
1984年,因"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读塞弗尔特很多年了,记得多年前,曾偶然得到过一本张曙光译的塞弗尔特诗歌的小册子,读过几遍,对其诗歌的印像是新奇、奇崛和怪异,后来在搬家的过程中把册子丢失了,现在想来有些遗憾。又是偶然间,今天读到了塞弗尔特的青年时代的作品《歌》(张曙光译),发现是一首可以拿来细读的诗歌。
这首诗并不是塞弗尔特的代表作,写作技法也不复杂。全诗三段,第一部分写“终结”,第二部分写“返回”,第三部分写“开始”。三个部分采取平行展示的结构,内容方面却层层递进。告别旧的事物,重又返回新起点,再怀着对美好未来的进取心再次开始。作者在诗中打破了事物“开始——终结——返回”的逻辑,采用“终结——返回——开始”的逻辑秩序,重心落在“开始”,我们不难从中认识到作品主题的积极性。
塞弗尔特正是通过重组事物发展的逻辑秩序,分别对三个主题进行咏叹,从而完成了一首积极的青年之歌。
其实这种逻辑秩序,在我看来,有着深刻的西方传统精神。众所周知,西方文明精神有两部源头式的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寓言式的荷马史诗,前一部《伊利亚特》写的是出征和胜利的英雄赞歌,寓意精神进取之路;后一部《奥德赛》写的是胜利后的将军历经十一年艰险,最终返回故乡的故事,寓意着精神回归之路。胜利即是美好事物终结,在经历宏大事件后,人与精神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等待着重新出发。
从这个角度看,就不难理解塞弗尔特从“美丽事物的终结”开篇,因为,“美丽事物的终结”并非真正的“终结”,而是“返回”之路的开始,诗中明确说:
带着希望或者不带着希望的
我们总是在返回
这种“带着希望或者不带着希望的”坚定的“返回”态度,是《奥德赛》精神,而且带着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返回”是为了新的“开始”,或者说,“返回”之路本身便是新的“开始”,所以作者说:
擦干你的泪水吧
用你仍然刺痛的眼睛微笑,
每一天都有事物开始,
一些美丽事物的开始。
这就是塞弗尔特认同的传统精神,并且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给予读者光和希望。因为,
“塞弗尔特十分清楚,生活远非那么美好,有丑恶和罪行存在,但他试图发现并向读者提供那些美好的事物,以此来对抗罪恶和暴行。”(张曙光《
塞弗尔特的“夜莺之歌” 》)
就发现,读读“小众”诗人,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阅读选择。
2022.3.12.
————————————
附:
《歌》
文/雅 ·塞弗尔特
我们挥动着手帕
在分别的时刻,
每一天都有事物终结,
一些美丽事物的终结。
信鸽拍打着空气,
返回;
带着希望或者不带希望
我们总是在返回。
擦干你的泪水吧
用你仍然刺痛的眼睛微笑,
每一天都有事物开始,
一些美丽事物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