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
(2009-06-09 21:06:30)
标签:
体育 |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体育教学中,小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体育兴趣的培养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感受,探讨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与途径,对今后体育教学的实施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 体育兴趣 ;缺乏;对策
1、前言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在体育活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在体育活动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因素,及性别、身高、体重等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兴趣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而学生个体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情绪、意志、个性等主观因素也会影响体育兴趣的产生和延续。而缺乏体育兴趣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体育的动力,产生厌学的现象。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2.2 研究方法:
2.2.1
2.2.2
2.2.3
3、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兴趣就小学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
这里就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锻炼频度来看一下:我们随机抽查了第二实验小学四、五年级180名学生,对他们的体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只有30.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16.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处于中等水平,52.7%的学生未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同时对这些学生的"体育频度"作调查:只有27.7%的学生经常参加(每周4次,每次30分钟以上,包括体育课);63.5%的学生有时参加(每周2-3次);8.8%的学生很少参加。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可知,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态度积极,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
3.1.1
体育认识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许多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不懂得健身方法。有的认为体育只不过是跑跑,跳跳,玩玩而已,没有什么可学的,有的认为体育再好也没有用,这样他们在体育课上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往往敷衍了事,很难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3.1.2
由于受中国教学体制的限制,各年级教材内容多类出现重复,比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至高中都可见到的"蹲踞式起跑"内容等。当前的体育课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开展的,缺乏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感到体育课的强制,从而产生厌倦。加上教师水平相似,缺乏技术、实践。因而使学生不想学或逃学,厌学心理的产生,学生学习认识的偏差更大,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教学方法手段呆板教师讲课态度粗暴、简单。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也是导致学生对体育课不能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
3.1.3
日常生活中学生的素质、技能等差异性很大,体育教学与其它教学又有明显区别,一个动作没有学会、学得怎么样,在练习过程中很容易表现出来。此时,往往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讽、致使部分学生产生失败感、自卑感。另外,许多体育项目,学生间是集体配合练习完成的,这就要求练习者有很强的集体意识,而差生在集体项目中容易受到排斥,导致厌学必理的产生。用统一的目标和要求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会导致一部分体育尖子,不需要怎么努力就可以轻易的实现目标,而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而另一部分身体素质不好,体育基础差的学生,无论做出怎样的努力都无法实现目标,而产生自卑心理,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反正再怎么练也练不好就不练的思想。
3.2
3.2.1
教师可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如: 我校几年来,举办了全校性的体育节,以校春季田径运动会、广播操比赛及教师球类比赛为主线,融小型的体育竞赛,讲解体育卫生知识及奥运知识于一体,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同学们不断地从中汲取知识,锻炼体魄,积极营造了体育与文化于一体的氛围,使学生在这良好的体育氛围中,加强对体育的认识、理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体育与社会,体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
3.2.2
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也要向前发展,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努力钻研新教材,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
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直接有关,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随着教师的情感而转移的。对教学工作好、态度亲切、关怀爱护学生的教师,学生自然萌生对教师的亲近感,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喜爱的老师的课程。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是一名知识全面而渊博的人。正如教育上所说的:"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再者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上课,尽量当好课堂中的导演。对基础差、体育兴趣差,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优先给予指导和帮助,讲解时要精讲多练,示范动作要优美、大方、准确,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感到我是活动者,我乐意参加,我也有能力完成教学动作。同时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断创新,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课的内容要搭配一些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健身性体育、娱乐性体育和生活体育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感到上体育课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3.2.3
体质的差异导致学生对体育目标的完成程度也不一样,一个班的学生不可能体质完全一样,肯定有差异,所以要把学习目标分成若干层次,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层次目标,加强区别对待,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一步步实现学习目标,是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学有所成,真正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细心的教师会观察到,每当要做一个新的练习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心里也想去练,但不表现出来,还有少数因怕完不成动作或事实上难以完成动作的学生不愿意练,表现得很被动。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虽然他们好像是要逃避练习,但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法"我要是能同大家一样去完成动作那该多好啊!"这正是一种获得成功的愿望。所以学生在求知欲望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倍加关心。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份成功。
3.2.4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精力旺盛,容易兴奋,易于接受新事物,不喜欢机械呆板的方法,为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应遵循科学性、育体性、育心性、趣味性。
科学性:在备课时尽量考虑动作的合理性,技术的规范,含有一定的艺术娱乐的成分,使学生在锻炼中获得知识,在娱乐中得到锻炼,增强了他们的体育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育体性:体育课具有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功能,因此体育也具备这种功能,备课时应融进一些身体素质练习,让学生在娱乐中得以强体,以增强自信心。
育心性: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育体更重要的是育心、育人,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生动活泼,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文明行为,坚强意志,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把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素材揉进教学中,使学生思想境界在课堂上中得到升华。同时上课时要有体现开动学生脑筋的内容,使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耳、动眼的同时也积极动脑,这样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兴致自然就高,潜移默化中,激发了体育兴趣。
趣味性:体育课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让学生始终具有新鲜感。趣味性是体育课的一大特点,缺乏趣味性的课堂,就会失去活力,失去诱人的一面。
3.2.5
体育教学竞赛法是体育教师在课堂中采用组织竞赛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一方面完成了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再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渴望表现自己,而体育教材中的各项体育活动本身含有竞赛特点,适当采用竞赛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利用竞争的心理因素,如在快速跑教学中采用追逐跑的形式,十字接力跑比赛的形式或在一些娱乐游戏中分组进行比赛,在每学期举办几次全校性体育比赛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论与建议
4.1
4.2
4.3
4.4
5、参考文献:
[1]张先松.激励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3)
[2]张敬兵.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0,34
[3]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8-12
[5] 卫洪斌.体育课激趣体会[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18):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