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一口气看了两个电影,都不怎么好,很巧的是,都有着灿烂的演员阵容。《德国好人》是克鲁尼、布兰切特魅力双拼,加上出场不到20分钟就翘辫子的“蜘蛛侠”,导演更是声名赫赫的索德伯格。《皮毛》则是我们的女神妮可-基德曼主打,还有一个大部分时间看不见真面目的小罗伯特-唐尼。事实上,去看这两部电影也正是因为海报上耀眼的名字,结果是,两部电影都比较不好看,不给面子的说,都比较难看。
《皮毛》本来我寄予的希望就不大,因为妮可挑选剧本有一种奇怪的偏执,她在电影中的表现往往是无可厚非的好,但是电影本身却不怎么好看。《皮草》是个中典型,这个叫黛安-艾伯斯的女摄影师,在电影开始的字幕中主创就告诉你她非常伟大。然后就出现了妮可的脸,她向深锁的庭院张望。她原本是家庭主妇,出身富裕家庭,夫婿的摄影室多少也要沾双亲的光。这个神经紧张的女人,在日复一日的主妇生活中慢慢崩溃,她在众人提问时忽然抑制不住情感落下眼泪,她跑到阳台上解开束缚的衣领袒露皮肤才舒一口气。一个压抑的、神经质的女人,当然是有无限故事的可能性。《皮毛》前面是女性行走中产阶级社会导致心理变异的微观表现,中间是楼上楼下惊疑暗生情愫的实写,最后才表现出作为号称“20实际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的黛安-艾伯斯的艺术追求。并不是一团雾水,只是觉得,实在没把故事讲清楚。如果想了解黛安-艾伯斯这个女人,可以直接打开搜索引擎,看看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当然,如果只是想看看妮可的裸体,《皮毛》尚算值得一看。
至于《德国好人》,则让我多少有些失望。不说华丽丽的演员阵容,单说导演索德伯格,直接间接的烂片拍了不少,但是灵的片子还是很灵的,比如脍炙人口的《性、谎言、录像带》。加上这个题材背景很容易出故事,海报拍的又特别地有《卡萨布兰卡》的感觉,直观上觉得不谈经典,起码会很好看。结果除了“平庸”还是“平庸”。黑白的影像非常华彩,可以捕捉到哪怕一个细微表情所造成的情感落差,配乐也非常的“黄金年代”,尤其是克鲁尼和布兰切特在一起时的几场戏,配乐进来的时候很风花雪月。但是这都无法掩饰影片的二流水准。克鲁尼来到柏林,然后讲话再讲话,去到这里去到那里,后来才交待清楚,这位美国军官选择到柏林,只是为了见到自己当年的情妇布兰切特。见到了情妇,她却是克鲁尼在柏林期间的司机现在的女朋友。然后随着司机的死亡,故事才总算进入正轨。索德伯格大概是希望这个电影在言情中夹带一些悬疑,加上背景够宏大,能出来一个史诗的效果,这个希望显然是落空了。最后出来的效果是言情不够细腻、情节略拖沓、描写战争时又没有深入。我只看到近乎完人的克鲁尼,一方面对布兰切特含情脉脉,一方面又在不依不饶的找出事情真相——尽管死了的人、布兰切特拼命保护的人,在我们看来是他的情敌。到了结局,“德国好人”死了,克鲁尼在机场听到布兰切特讲出真相,然后say goodbye,我们都看出来,这个结局几乎是照copy了《卡萨布兰卡》,却没有一丝感动。我在想的是,索德伯格这厮当年凌厉的剪辑功夫哪儿去了,剪出来的片片这么罗嗦?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克鲁尼在黑白影像中真有加里-格兰特的味道,而布兰切特则是一如既往美的不行。其他的么……作为电影来说,这个水准爱看不看。
昨天深更半夜看了一个《虹之女神》,凑合吧,稍微不那么阴郁的岩井俊二。本来我也不是很迷岩井俊二那所谓的伤痕青春,只是看看过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