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承志《危险的生命》赏析

(2009-08-08 21:19:29)
标签:

散文赏析

文化

分类: 芩风村作品赏析系列

危险的生命

张承志

命,究竟能忍受怎样的限度,是个古怪的,但也是个原初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人中很难讨论它,因为他们遇不上危险,早在风吹草动之际,他们就又变又叛了,不能与其讨论。人太油,不如草木。

    在蒙古的阿拉杭盖,我看见了大自然对这问题的应答。那里是一处火山,我在散文《美女和厉鬼的风景》中把它称为鬼。它有“黄狗地狱”、“黑锅山口”等等一套恐怖得令人厌恶的地名系统。我猜那次火山爆发——那次恶的大喷发中,绝灭的太多了。草原和大陆都土崩瓦解,甚至连土壤都消失了。取代那一世界的是铁牙般的硬化熔岩,封闭千百里的炼渣壳,还有一个黑森森的地狱入口。

    但是又不该跨入黑锅火山。它毕竟仅仅是茫茫草海中的一处火山而已。可以走近或离开它,可以看到它精疲力尽的边缘。不是它烧光和吞掉了北亚草原,而是亘古以来的大草原包容了它——看着这样的景观,很像琢磨着一个哲理。人的心张弛着,既紧张又平静。

    值得反复地描写的是火山口漆黑的斜壁上那一株株黄叶。真是美得令人心惊。风吹过时,那如金箔似的黄叶抖着,反射着耀眼的光。在黑洞洞的烧

得铁硬的砾石斜面上,它们的根扎在哪里,它们若跌落折断会堕落到多深,不降雨时它们靠什么生存长大,这些细节是无法从哲人般的北杭盖获得解答的。

难怪牧人们如此恐惧。祭敖包是一种不易解释的行为,而火山敖包对住在乌珠穆沁那样的肥美草原的牧人来说,更是无法想象。怀着祈求春雨祈求一羊双羔的善良愿望的老实牧民们,当他们看见马儿惊怕得后退,当他们看见步步逼近八面合围的狰狞黑牙时,他们不知怎样祈求了。

我看见一个骑黄膘马的喀尔喀老人。他朝一坯黑焦渣上摆奶酒瓶子,那瓶子放不稳。他的胡须和双手剧烈地颤抖着,当瓶子好不容易竖立在那砾石渣上时,他不顾一切地跪下去,匍伏在地。

 瓶子倒了。跌下石渣块,在下面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上碎了。砰地一声,瓶子碎得像夭折了一条命。奶酒刹时间渗进了黑色的焦土,像无谓的流血。老人哭了起来,我不知后来他怎样离开,因为我不能再看下去。

就在那天,就在我急忙离开那个喀尔喀老牧人转过山脚以后,我突然看见了那些金叶子树。

真愧得很,我连那是什么树也没有弄清楚。树干笔直,有些像杉,叶盖呈一点伞形,也许是什么松。我只是记住了它们满身披着的、簌抖动的薄薄金叶。

    我尝试走到了火山口的边缘上,但是我没有敢顺斜坡下去,朝下面的深处探险。一步踏动了那笔直下滑的黑渣,我猜会一直摔进无底的地狱。那时我暗自嘲笑过自己的软弱,我大声地吼过一声。可是,就像冒险和正义经常有着限度一样,我最终没有能迈出那自杀般的一步。

如果换了美国佬,大概他们会周密地计划买好直升飞机,安排好救护队、摄制组,甚至征集一对志愿在黑洞火山口结婚的男女,最后安全而无耻地“下去”。他们会在获得数据、新闻、刺激和出名的机会后,再得意洋洋地离开黑锅火山,扔下遍地的口香糖纸、可乐罐和牧人们献上的祭品作伴。

我不那样干。

    我也不愿像喀尔喀老人那样落泪。我只是苦苦地思想着那长满薄薄金叶的树,猜测它们怎样在极限的危险中获得生命。我找不到结论,那斜斜倾泻直下地心的黑烧烬实在黑得深不可测,那黑烧烬中挺拔直立的金叶树又实在太明亮了。

以前我只是对它的美赞叹过。如今我要寻找它存活的原因。活着,而且美,又是在那样的险境之中,三者之上应该有个什么。

关于阿拉杭盖,我不会再写了。那儿于我是彻底的异乡。我只打算记住那些树,保留这一个印象。

     或许,这个印象应该用画或摄影作品记录下来再传达给朋友和故乡人,或许这种印象只是少数人才需要的。但是,关于生命存在的处境问题,特别是关于生命、处境与美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是急需的——至少我是这样考虑的。

     在黑锅火山,除开那种金叶树外没有其他生物存活下来。这偏激地证明着一个观点:美则生,失美则死。

                                               199211

 

【赏析】

 

在美中承受生命之重

                                       胡景敏

生命是脆弱的,它要经受各种危险的处境,是在危险中屈服,还是在危险中活着而且活得美?这确实是个问题。

张承志的创作一直坚持从各种角度叩问生命,始终追求人的清洁的精神。他的写作立场在当代作家中是非常突出的。

    《危险的生命》思考的是生命、处境和美三者的关系问题。这篇散文在写法上较为特殊,打破了一般散文写景在先,然后抒情、议论穿插其中的套路,它开篇即提出问题:“命,究竟能忍受怎样的限度”。接下来对阿拉杭盖火山的描写、议论,以及融入议论的抒情都是为了回答这一对生命难题的深深疑惑。面对草原腹地的黑锅火山,文章写到了人和草木的不同。火山口好像是黑森森的地狱入口,充满神秘,在它漆黑铁硬的砾石斜面上却长有一株株金叶的树,火山口黑得深不测,而金叶却美得令人心惊,树和叶在极恶的环境中顽强地活着而且活得美。人非草木,因为他会思想。人对火山口的态度也不同于金叶树:喀尔喀老人敬畏神秘的神灵,对未知的命运充满了恐惧;美国人活得太油太潇洒,难以承受生命之重,不如草木;我放弃了探险,但是从金叶树得到了生命的启示,从敬畏生命升华为对它的存在的思考:像金叶树那样活得美。

    本文以议论结构篇章,对自然的描写退居附属地位,作者总是急于站出来发表意见,而且议论中适度抒情,增强思想的共鸣。本篇语言风格硬朗,粗砺,给人力的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