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典文学文化 |
分类: 芩风村学术 |
《庄子》神话分类辨证(一)
《庄子》中包含有极丰富的神话材料,这些神话是构成这部名著浪漫情调、奇诡风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庄子》最富艺术魅力的部分;同时,《庄子》神话的呈现状况非常复杂,因此,要想把《庄子》解读透彻,必须对其中的神话加以深入细致地梳理剖析,否则,观照《庄子》就会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庄子》中的神话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活物论神话的遗留;二、古代神话的化用;三、散见的神话材料。我们通过这样的分类考辨,以期对《庄子》神话有一个正本清源的认识。
一、活物论神话的遗留
活物论神话是原始先民类比思维活动的产物。这种思维活动的特征乃是以以物拟人为基础,把外界的一切东西,不管是有形的生物、无生物、自然现象,还是无形的自然力,都看作是和自己一样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袁珂先生说:“原始人萌芽状态的宗教观念还不是泰勒所谓的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是说万物都有灵魂,原始人开始还不会有这样高深的宗教观念,原始人最初的宗教观念,大约认为大自然的一切,包括自然现象,生物或无生物,都是像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吴泽先生对此也有精辟论述:“初期蒙昧人,人们只知采集天然草木果实为食物,不知狩猎不知捕鱼,人类和其周围外界是区分不开来的。因此,蒙昧人把自身和外界做混合的考察,以为鸟、兽、草、木等等东西,都营着和人类同样的生活:会走路,会舞蹈,便是所谓‘活物论’。”白族史诗《创世纪》第一部分“洪荒时代”中描写道:“在洪荒时代,树木会走路,石头会走路,牛马会说话,猪狗会说话,鸡鸭会说话。”这里描述的是一派“人化”的自然景象,以人性改写物性,具有人性的物成为故事的主体,那么也就产生了活物论神话。所以,最早产生的一批神话,是一些动植物故事,尤其是描述禽言兽语的动物故事构成了神话的核心部分。
《庄子》中存在着不少以动物为主的寓言故事,我们虽不能说是上古活物论神话直接的演变,但他们都受到活物论神话的影响,就其内容和表现形态,都和活物论神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是无可置疑的。如: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夔怜蚿,……夔谓蚿曰:“吾以一足 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子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秋水》)
(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吾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视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秋水》)
以上三则故事,动物均能语,可耻笑可斥责,有炫耀有不屑,抱自足之乐而兼机巧之心,简短的对语中尽显人的神态和感情。这在文艺创作上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而在原始社会前期,禽言兽语的故事原本就是神话的一支——活物论神话。它们的区别只在于:原始人相信活物论神话为实有,而童话和寓言一般是借物态以言人情的方式。《庄子》的哲理阐述多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这些表现禽言兽语的故事,正是远古活物论神话的遗响。
此外,《庄子》中还有一些故事是将自然力或自然现象予以物化。《齐物论》中的罔两问景(影),《在宥》中的云将问鸿蒙,《秋水》中的河伯见北海若,《天地》中的淳芒东之大壑遇苑风,这些也都是上古活物论神话残骸的遗留。《天地》篇中的“苑风”,《山海经》亦有记述。《大荒东经》云: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四方之神与风神》云:“《大荒东经》之古本为‘北方曰狿风曰鵷。”《庄子·天地》中:“淳芒将之大壑,适遇苑风于东海之滨,苑风曰:‘子将奚之?’曰:‘将之大壑。’”苑风,当即《大荒东经》所说的‘来之风曰狿’。袁珂认为,鵷即《鲁语》中所传说的“海鸟爰居”,因为爰居出现,其岁海多大风,爰居也就是风神。在《庄子·天地》中早已物化的苑风,《山海经》则进一步使之神化,由此也表明了从活物论到万物有灵论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