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泸沽湖畔的多舍村,沿着主干道漫步走进小巷。在一片篱笆围墙面前,我看到了这个目光忧郁的男孩。他没有犹豫就同意我拍照,但是,当我提出想去他家参观时,他犹豫了。“嗯─”他垂下头:“我家太寒酸┉┉”
但他还是同意了,他轻声自我介绍道:“我叫李苦佐。”
他的弟弟比他小很多,开始拍照时,两小哥俩站得笔直,如同中南海门外的哨兵。我笑了,停下对焦,让他们依偎一起,哥哥先蹲下。
残阳仅仅留给这对弟兄一半的光线,院落空旷、简单。
他们母子三人,迎着夕阳的余晖,在二楼的走廊。
二楼是卧室。李苦佐兄弟住在母亲的隔壁。他在最终同意我入内时,又对卧室的“寒酸”表达了歉意。他过早地承受着贫困生活带来的压力。
弟弟还显得无忧,倚靠在柴垛好奇地看着我。
李苦佐说,这是他第一次照相。我答应肯定给他邮寄照片。不料,他不用我洗印,“我有QQ,您有吗?”从老挝回来,我很快通过QQ给他发去了照片。
姥姥是一家之主,屋里,他母亲的舅舅,病歪歪地火盆旁取暖,不肯出来。
母女二人站在正房的屋檐下,小门洞外,是自家的菜园子。
暮霭、炊烟,渐渐模糊了她们的影像。
这是比较典型的摩梭人家内部布置,但这是给旅游者参观的,李苦佐等普通的摩梭人家可没有这么气派。
旅游景区的摩梭小伙子,舞台表演装扮。
泸沽湖清澈、湛蓝。
湖畔渔家的孩子。
织渔网
职业导游的摩梭女极为大方。
把摩梭小伙子衣服借了过来。
藏族青年扎西(左)与景区的所有人几乎都认识。
扎西母亲,在镇上经营一个超市,货物应有尽有。
摩梭人的身份证一律填写“蒙古族”。看了很惊讶,问道:“我是蒙古族人,那我也可以称为摩梭人了?答案是否定的。
这个摩梭人家的小儿子,放弃了风景如画的家乡,跑到东部沿海城市青岛,在歌厅跳舞谋生。他的哥哥遵循传统依然在走婚。而他,是不可能再退回来了。
为了接待游客,这位妇女换上了节日盛装。
“走婚桥”上,这个陌生的摩梭导游女主动提出:“想跟你合影!”我求之不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