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中国食文化与食祖伊尹
| 分类: 饮食文化 |
以人为本的中国食文化与食祖伊尹
一、识“文”断“字”话“文”“化”
前人把“识文断字”作为评价人文化素质高低的标准,了解中国的食文化,读懂中国的文字是根本。
文字是人类传播文化与交流文明的工具。中国的文字是汉字,汉字是事物的名字,是有声、有形、有义的。读懂中国的文字,就必须了解汉字的形、声、义。
东汉的许慎用易经、五行学说为指导还原了汉字的构造,编撰了《说文解字》(简称为《说文》)。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明确指出汉字不但是文明的基础而且内涵神意。《说文》是字义、字声、字源与古今字辨识的字典,也是我们“识文断字”的主要依据。
1、汉字是人文化的文与字之化
在给我的专著《点解姓羊——祥和广州与华夏羊文化》的序言《一部探索羊文化的开拓之作》中,中国艺术文化普及促进会会长、作家、中国文联党组原副书记、原秘书长孟伟哉说:
羊文化是一个简称。所谓羊文化,其实是人与羊的关系的文化。离开人,无所谓文化。没有人,什么文化亦不存在。
没有人,什么文化亦不存在,汉字也演绎了与人的关系的食文化。
中国的文字、文化都是以“人”为本,从汉字的文、字、化与人文始祖“伏羲”、食祖伊尹之名和炎帝部落的图腾“羌”可见一斑。
文字有别各有其义
汉字的“文”与“字”是事物的名字,“名者命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汉字的“文”与“字”本各有其义: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依类象形谓“文”,形声相益谓“字”;“文”是物象之本,“字”是由“文”孕育演化而生。
文——源于人之形人纹
甲骨文之“文”的字形,活脱就是一个叉腿站立而胸背画着花纹的人形。汉字之“文”就是“人”形,就是将口头语言——“话”转化成书面的“人纹”:人头为“文”字上的一点,肩与双手为“文”字上的一横,双腿为“文”字上的一撇一捺,中空的三角形为人身。
字——合体生育
“字”由宀(“宝盖头”)与“子”组成,“子”字为初生胎儿象形,特征:大头,本义:婴儿。宀,象形,取房屋屋顶及其两侧墙壁之象,本意为房屋。“字”的本意是生育,在文字中指由文滋生出来的合体字,即“文”生“字”。生育之“育”字之形,就是头先出之“子”字,月之意为“肉”。
化——“人”文变化
《说文》:化,教行也。从𠤎从人,𠤎亦声。“𠤎”音为“化”,字义为变化,古文字中𠤎之形状是到过来的“http://s13/small/484879d9ga486d12626bc&690 (人)”字。
甲骨文 http://s15/bmiddle/484879d9ga486cec330be&690 (化)字的字形,像一正一倒两个人的形象。在上古先民的观念中,一正一倒人形,表示一生一死或一阴一阳的两种状态,人生的一生一死与阴和阳,就是最大的变化与改变。
伏羲——人为本之“伏”
中华人文始祖之名“伏羲”两字由人、犬、羊、禾、兮、戈六字化合组成。犬、羊、禾是狩猎、游牧、农耕三种文明的物质代表。民以食为天,在上古时代食物资源严重缺乏之时,先民把吃饱肚子是摆在生命与生活的首位。“伏羲”一名的元素构成,体现了先民感念狗、羊、禾、兮、戈的意识,体现了与上古先民生活最为密切的事物(物质文明):饮食(狗、羊、禾)、祭祀(兮)与器具(戈)。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是中华先祖在渔猎时期谋生的助手与动物朋友,是上古先人的忠实伙伴与狩猎用畜。犬从野生到“伏”“伺”于人类,是人犬相依谋生存、创和谐发展的结果。“伏羲”名字之“伏”人在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炎帝——羊图腾的羌族“羊人也”
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部落的图腾是“羊图腾”。《说文》:“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炎帝居住的姜水(陕西)亦名羊水,因该地多产羊,以牧羊为主,即以羊为氏族名称,又以氏族名称为所居地名和水名。姜是母系社会的八大姓之一,是炎帝的母亲之姓,是母系社会女始祖之姓。姜、羌本是一字之分化,分别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以羊为图腾部落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者养羊人也,羌族是以放牧羊为生的部族,是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以羊图腾的原始部落。古羌人血统遍中华,古羌人是一个对外输血的民族,古华族与古羌人有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二、与人发生关系的食文化——母体文化
1、食之“食”“品”文化
在《“鲜”为人知》一书中,我是这样以文话“食”和“品”的:
“食”是吃喝的总名,“食”由“人”“良”构成,“良”者“好”也。美食之物给人带来之好(作用)有:充饥饱肚的营养功能,抗衰防病的保健功能,满足心理享受的美食功能。
“品”从“口”,口的功能有二,一是吃,二是说。“品”不仅有“物品”“东西”之解,且有不离口的品尝(味)、品质(地)、品评(价)之意。食品还必需满足“口碑”“口味”“口感”三“口”条件。安全性是任何食品的第一要素,为众人接受并称颂的食物必需安全,即“口碑”好,吃起来无疑虑,人们才敢吃。口味和口感(质地)好的东西,人们才想吃。因此,可食之物是既能“食”,也能“品”。
品尝(味)、品质(地)、品评与口碑、口味、口感都为人的感受,动物吃的叫“饲料”,对人有害的东西为“毒品”,不能为人所吃。今天看来,与人为善的美食必需具备健康、美味的条件,健康包含了安全与营养,不安全的毒品不利于健康,营养不等同健康,营养不均衡是健康之大敌,所以这些都是对人体而言。
2、食文化是母体文化
在《羊图腾——中国人也是羊的传人》一书中,我们叙述了“崇拜文化与羊图腾”的关系:
华夏羊图腾与华夏羊祖先“羲”的关系,是华夏“羊文化”的精彩华章。从汉字同音字阳、洋、羊、昜(阳本字)、旸(阳古字)、杨与羲、曦、兮、牺、蜥的关系,也可见一斑。
羊图腾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食物崇拜、生殖崇拜、精神崇拜的产物。
1.自然崇拜——太阳图腾
形:日(自然崇拜之阳)+羲(祖先崇拜)
阳,万物之父,天上三光日月星之首
羲,万物之灵,地上三皇之首
音:同羲
义:东方之光,天人合一。
陽(本字为昜、暘)
形:日+昜(阳鸟或蜥蜴之形)
音:同羊
义:阳(天上)中之阳,万物之父。
楊
形:木+昜
木(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旸)谷。
音:同羊、昜、阳
义:日升处旸谷中的扶桑树,太阳之家,栖息九日之树。
2.祖先崇拜——羲名与羌族姜姓
羲
形:羊+禾+兮+戈
音:同犧、兮、蜥(蜴)
义:东方民族之祖,华夏祖先领头羊,祥和之祖。
姜
形:羊+女
音:从女,羊声,居良切(《说文解字》)
义:羌族女始祖之姓;神农居姜水,以为姓。
3.食物崇拜——羊图腾
与食相关的汉字养、善、馐、鲜、美、羹、糕都源于主膳之羊。
4.生殖崇拜——阳石与羊水
阳石为阳祖
羊水源于洋水,人类养生之水。
古“羊(http://s5/bmiddle/484879d9ga486e29ee204&690 )”字形似阳性生殖器;中国文化现象:女人为水,为阴;土、石为阳。
5.精神崇拜——祥、兮、牺
祥
形:示+羊,摆上祭台上之羊
音:羊声。似羊切。
义:福也,一云善。呈祥。
兮
形:祭祀时香火上升之气(信息)——香火上扬
音:同羲
义:通过香火向崇拜者传递信息,联络情感。
犧
形:牛+羲
音:同兮、羲
义:祭祀崇拜者奉献之牲。
6.道德崇拜
美、善、義、儀、孝等与羊有关
羊与禾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饮食资源,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代表符号,是食文化资源中的佼佼者。
产殖文化(生产养殖动植物食品)与生殖文化(人的再生)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两大文化。从以上羊文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大文化与食文化的关系。从饮食之羊禾,到祖先伏羲之名、炎帝部落之图腾与生殖之羊水、阳石,从食物羹糕到味道之鲜美,从祭祀求祥和到道德的美善义和等,羊文化汉字精品:鲜、美、羹、糕、馐義善养到禾文化汉字精品:穗、秀、荼、香、利我稷和稳,从物质到文化再到精神,无不深深地打上食文化的烙印。
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土里,以上这些都是“食文化是母体文化”生动的演绎。
善源于口中之羊,和源于口中之羊,与人为善、和而不同都是食文化的产物。与人为善、和而不同,是世界性、跨文化性的中华食文化精髓,是维护和平世界、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文化基石,是可以从中华走向世界的食文化内涵。
三、伊尹文化
1、伊尹之名
伊尹一名,如伏羲一名一样,人在前,体现了中华文化以人文本的精髓。
伊尹名尹,一说名摯,夏末商初人。
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可见祭祀成汤和伊尹的卜辞。历代商王均把伊尹作为功臣与先王一同祭祀,祭祀伊尹的卜辞大量存在:如
丁丑卜伊尹歲三牢茲用(甲骨文合集32791)。
卜辞中的甲骨文文明(文字表明)了伊尹的真实存在。甲骨文是中华进入文明社会的符号与见证。
2、伊与尹
甲骨文的“伊”字像手持杖,以示有权势之人。本义是有权力的人。《说文》:伊,殷聖人阿衡,尹治天下者。从人从尹。
尹,古代官的通称;另一字义是“治理”。甲骨文的“尹”字像手持杖形,表有权威的人、统治者、指挥者、管理者《说文》:尹,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西周时﹐尹可以是官吏之泛称。《尚书》和金文中的“百僚庶尹”、“百尹”、“诸尹”,意即百官、百僚。
甲骨文的“君”字像手持杖,口示发令之义。本义是“握有权柄的发号施令者”。《说文》:君 ,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尹和君,最早都有首领、管理者的意思,卜辞中尹、君常通用。
“尹”是独体之“文”,“伊”与“君”都是合体之“字”,从字源分析,该是先有“尹”,后有“伊”和“君”;“伊”源于“尹”,“伊”者尹人也。
伊尹任阿衡(职位相当于宰相)之官职,掌握国家管理大权。伊尹之名“挚”,其字义就是“握持”。古时挚与鸷相通,鸷是一种凶猛的鸟,如鹰、雕、枭等。鸷从鸟,承载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族崇拜阳鸟以及其与东夷族的密切关系的信使。
四、历史人物伊尹的历史纠结
1、《尚书》中记载的伊尹——生空桑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尚书》中的《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了“伊尹生空桑”的故事:
有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
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走东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束,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商周是标志着中华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三代。
由于中华文明真正有文献记载年代的“信史”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此前的历史年代都是模糊不清的,为此,我国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商周的存在与世系的信史都被国际承认,夏朝的存在与否则有较大争议。
尽管商代世系已经清晰,但甲骨卜辞提供伊尹身世的史料十分匮乏,《尚书》中所述传说的伊尹,如何解读、解密存在疑点与争议。
2、纠结所在
伊尹的父母
上古圣人,大都被神化,若父母身世平平,就神将不神、圣将不圣了。厨圣伊尹亦然。
从以上信息看,伊尹生父母情况不详。
“有莘氏女子”“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名不经传的无名氏“烰人”(厨师)可能是伊尹的养父。
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莘氏。有莘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有莘氏喜,以伊尹为媵送女。
《吕氏春秋·本味》
伊尹聪明好学很有才干,成为一位名厨。商汤听说后,派人向伊尹的主人有莘氏索要伊尹,遭到拒绝。为得到伊尹,商汤向莘国公主求婚。有莘氏答应了,伊尹成为了陪嫁。可见伊尹与文中的有莘氏公主无生养关系,应为其奴仆。伊尹是否有莘氏部落之后,是个问题。
伊尹的生地
《吕氏春秋·本味》有几处蕴含伊尹出生地的信息。
一是有莘氏;二是伊尹母“走东十里”,未尊神意回头“顾其邑”,而身“化为空桑”。
古有莘氏的分布范围很广,古人逐水而居,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的黄河两岸一线,均是有莘氏的活动区域。有莘氏的地望,陕西人说是他们的合阳,河南人说是他们的伊川、睢阳及内黄,山东人说是他们的曹县……,其实这些地方都曾是有莘氏的居住地。传说中的夏朝开创人大禹,即出自有莘氏;其父鲧娶有莘氏女修已,生子禹;禹子启,被封于莘地。商汤娶有莘氏女为妻。《本味篇》中,其时其人的有莘氏女之居住地,就是伊尹的出生地,但没有“文”可明。
从“有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与“化为空桑”中,有学者还提出了“空桑”为地名,是伊尹的出生地的观点。
为何叫伊尹
《水经注》为《吕氏春秋·本味》注解:“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一方水土一方人,伊川、伊水、以伊为氏,加以被委以官职“尹”的重任,“伊尹”之命就名正言顺了。
《水经注》作者郦道元为北魏时期人,其补充伊川、伊水后解读“伊尹”之名,很有特色,但值得商榷。
从字源分析,该是先有“尹”后有“伊”,“伊”源于“尹”,“伊”者尹人也。甲骨文的“尹”字展示了权威的管理者的形象,是内臣(臣正)抽象之名,而“伊”才为具体之人。在殷商早期卜辞出现被祭祀的对象“伊”与“伊尹”,同为一人。那么,是先有尹人“伊”后有伊川、伊水,还是先有伊川、伊水后有尹人“伊”?即伊尹是否伊川、伊水之伊氏?不能定论。
五、伊尹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伊尹是我国古代烹制食物和五味调和方面最为出色的厨师。伊尹“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厨圣”和“食祖”。伊尹是古代中国十大名厨的首席代表,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被民间敬为厨神。3000多年前,伊尹负鼎以“至味”说汤的典故,精彩荟萃,奠定了伊尹在中华烹饪食文化中的至尊地位。
1、中华和文化的杰出贡献者
伊尹从烹调美味的诸多技术要领引发出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说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是治国之本,君臣、君民关系必需理顺调和,才能得天子,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即“天子成则至味具”。伊尹辅佐商汤王灭掉了夏朝,又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伊尹是商朝开国与朝政管理的杰出功臣。
从哲学上看,烹调与治国有相通之处。由烹调之道说到治理天下的大道理,是伊尹得宠于商汤的原因。成语中“割烹要汤”“调和鼎鼐”和“治大国如烹小鲜”等典故,均由伊尹辅佐商汤成其大业而来。
从伊尹的五味调和,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书·说命下》),到西周时期晏婴指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左传•昭公二十年》名臣晏婴与齐景公之间关于“和与同”的一场著名讨论)与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再到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国文化薪火相传五千年绵绵不绝,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世世代代和睦相处,多种宗教共存共荣,为民族分歧和宗教分歧而开战端不曾有过,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奇迹!这全得益于华夏文明的一切社会运作以“中和”二字为基本理念。
五味调和是中华“和文化”的源头之一与现实形象,“中华和文化的杰出贡献者”伊尹受之无愧。
2、中华烹饪食文化的奠基者
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有人有物,有文有化,有味有道。
伏羲时代是父系社会的起始,伏羲是降服野生动物为狗、羊牲畜,为游牧文化奠定物质(食物)基础的代表人物;羲中有羊有禾(通祥和),伏羲是中华的祥和祖先。
神农炎帝开创了中国远古的原始农业,是为农耕文化奠定物质基础的代表人物。
伊尹是中华烹饪食文化的奠基者。
中国烹饪特别讲究味,既重视原料的本味,又重视调味品的赋味,更着眼于五味调和。调味是制作肴馔的“精髓”所在,调味之调,贵在调和。中国古代的烹饪就最讲究一个“和”字,烹调的技术也全在一个“和”字上。“和”是烹饪的最高标准、最高追求。伊尹“善均五味”,提出了“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的调味理论。为后世烹调学和“五味调和”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本味篇》成为我国古代烹饪史的一份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中华烹饪食文化与中华饮食调味理论的源头。
根据古代的传说,我国中医的“汤液疗法”也是源于伊尹。晋朝皇甫谧的《甲乙经·序》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伊尹做的汤,既可做菜肴,也可作治病的汤药。也就是说,伊尹既是厨师,也是医师,是个多面手。因此,伊尹又是食药同源、药膳同功的实践者,是我国保健食品的创始人,是我国食疗药膳之鼻祖,是烹饪王国的至尊人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