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慧:舞蹈的另一种可能——专访舞、画“跨界”公益项目发起人
(2013-04-24 11:06:37)
标签:
北京舞蹈学院千手观音陈佳慧文化 |
一个月后,陈佳慧的“跨界——画舞形意大型音舞剧”首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为部分驻华大使完美上演,赢得广泛好评。
舞蹈情愫:内蒙女孩的北京“舞蹈梦”
陈佳慧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据说那里的姑娘都能歌善舞。从小就对舞蹈有着特殊喜爱的她,一直坚持课余时间练习舞蹈。1996年那年,陈佳慧的舞蹈老师对她的妈妈说,希望这个喜欢舞蹈又能吃苦的孩子去北京考学。对于佳慧来说,小小年纪除了知道喜欢舞蹈外,对未来还没有方向,但妈妈觉得应该给孩子一个“舞蹈梦”。
佳慧回忆,妈妈带着她考了几所北京高校,最后被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录取,踏上了舞蹈求学北京之路。而关于童年中的舞蹈片段,最难忘的永远是呼伦贝尔的舞蹈老师对她说的那句,“舞蹈可以带来快乐,你快乐的时候也会给人带去快乐。”
好运接踵而至:《千手观音》和北京奥运背后的故事
之后,她开始参与《千手观音》的编排和带队演出,那一年她21岁,是所有幕后指挥的手语老师里年龄最小的一位。据她介绍,在2004年以前,《千手观音》舞蹈是由9-12个女孩组成的群舞,在雅典残奥会上表演过。而真正震撼世界,还是在2005年春晚的那一夜,世界为之感动。
在《千手观音》里,陈佳慧是她们的耳朵。整个舞蹈动作的手语指挥过程中,陈佳慧一直都在跳着几乎和演员们一样的动作:伸手时呼气,收手时吸气……她说,演员们是通过呼吸的统一来达到动作的一致,而手语老师也是这样来和演员们达到统一,她需要和她们处于一种共鸣。
有了幕后的这些努力,才能让我们看到舞台上动作整齐惊人的舞蹈,而这样的舞蹈还有台下舞者们对佛家观音的领悟,所有的知识都是陈佳慧与她们一起完成的。在陈佳慧看来,用心表演的舞蹈,透过她们的舞姿可以看到一个个纯净的灵魂。
时间飞逝,两年很快就过去了。回想在艺术团的两年,陈佳慧觉得自己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奉献和服务,而当初的学习想法已经在工作中消磨殆尽。直到有一天在国外的舞台旁,陈佳慧才猛然发现,两年,自己已经落伍了。
她选择了离开。2007年,告别残疾人艺术团后,陈佳慧加入了舞蹈编导家张继刚的团队,《千手观音》正是出自张导之手。2008年,张继刚负责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编导工作,陈佳慧有幸也参与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舞蹈编导之中,且每场舞蹈都有她参与编舞的影子。回想起跟随张继刚学习的日子,陈佳慧感慨颇多,也真正让她实现了学习的梦想。
一场意外改变人生:跨界孕育而生
然而,世事难料。在陈佳慧参与“建国60年大庆庆典”联欢活动创编的时候,她受伤了,并出现了短暂的失忆。这段经历对陈佳慧来说是辛酸的,也是刻骨铭心的。她足足在家休养了两年,失忆的三个月里,儿时的班主任,好久不联系的同学都来看她,帮她唤回了记忆。
她觉得这是冥冥中命运自有的安排,让她从“骄傲”的浮躁中慢慢沉静下来。恢复记忆后,她开始接触佛教,养心、静心,也让自己安心。又是两年,突然有一天,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对陈佳慧说,不如回到学校教书吧,可以养身体,也可以重新回到舞台。
回到校园的陈佳慧少了“年少轻狂”,却多了一颗感恩的心。在学校的一年多,回味从前,她对人心有了另一种感知。而她舞、画艺术“跨界”实验暨“艺术点亮人生”慈善项目的想法,正是在静静的校园内孕育而生的。
她把这个项目归为偏实验性质——以舞蹈的方式,演绎当代艺术名家美术力作的跨界艺术实验项目,并获得文化部认可。在她看来,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放在同一个空间内,找到自有艺术形态之外的对话空间,产生对话,打造一种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一种探索。而演出只是打开了门,让更多的人看到,改变对生活的心态。
陈佳慧简历:
陈佳慧,出生于1984年,青年编导家,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执行导演之一,“跨界”舞蹈公益项目发起人,总编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