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佳慧:舞蹈的另一种可能——专访舞、画“跨界”公益项目发起人

(2013-04-24 11:06:37)
标签:

北京舞蹈学院

千手观音

陈佳慧

文化

 

  

     第一次听陈佳慧说起“跨界”是在一个出租车里,那是北京初春的晚上8点,陈佳慧一边声形并茂地给我描述她脑海里这台演出的场景,一边赶着去大兴的印刷厂看舞台换场用的背景布。

     “当舞台灯光都暗下的时候,屏幕上会出现一行字:生命中最感动你的那个是……”她轻轻地说着,听者仿佛被带入舞台之中,随着幕布的拉开,音乐和舞者翩翩而起……

一个月后,陈佳慧的“跨界——画舞形意大型音舞剧”首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为部分驻华大使完美上演,赢得广泛好评。

 

舞蹈情愫:内蒙女孩的北京“舞蹈梦”

陈佳慧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据说那里的姑娘都能歌善舞。从小就对舞蹈有着特殊喜爱的她,一直坚持课余时间练习舞蹈。1996年那年,陈佳慧的舞蹈老师对她的妈妈说,希望这个喜欢舞蹈又能吃苦的孩子去北京考学。对于佳慧来说,小小年纪除了知道喜欢舞蹈外,对未来还没有方向,但妈妈觉得应该给孩子一个“舞蹈梦”。

佳慧回忆,妈妈带着她考了几所北京高校,最后被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录取,踏上了舞蹈求学北京之路。而关于童年中的舞蹈片段,最难忘的永远是呼伦贝尔的舞蹈老师对她说的那句,“舞蹈可以带来快乐,你快乐的时候也会给人带去快乐。”

       北京开启了陈佳慧对舞蹈的另一种认知,舞蹈变得不再轻松,高强度的专业课让佳慧吃了不少苦,但她都没有放弃。因为刻苦,因为有目标,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北京舞蹈学院。

       进入大学的她,更是不敢松懈,连续三年拿学校奖学金,最后如果不是因为去实习,就是“四个满贯”。大二那年,她参加了舞蹈专业比赛,她编舞的作品《台韵》拿了奖,此后的比赛中她经常获奖,一拿就是六个奖杯。

       突出的成绩给她带来了好运,她经常有机会与学校的老师、教授们一同出国参加活动。就在这无数次的国际交流中,陈佳慧对舞蹈、对艺术的理解碰撞出了不同于同龄孩子的“火花”,也为她日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好运接踵而至:《千手观音》和北京奥运背后的故事

       一转眼,毕业的号声响起,同学们都利用一切关系往国家级舞蹈团里“钻”,而陈佳慧却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选择——她要进中国残疾人艺术团。

       为了说服团长录取自己,在面试之前,陈佳慧去学习了手语。她认为,这是她与那些聋人舞者沟通的“声音”。而她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在她看来,学习很重要,而在舞蹈学习的世界里,这一块对她来说是个空白,她希望将空白的艺术空间都补齐。

       也许还是太年轻了,也许理想和现实终归还是有差距的。在残疾人艺术团工作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让聋人舞者接受自己,这也是最难的一课。佳慧回忆,真正交流后才发现,手语其实也是分方言的,好在佳慧肯对他们说,“对不起,我不懂。”这样的谦虚与诚恳,打开了他们之间的隔膜。

之后,她开始参与《千手观音》的编排和带队演出,那一年她21岁,是所有幕后指挥的手语老师里年龄最小的一位。据她介绍,在2004年以前,《千手观音》舞蹈是由9-12个女孩组成的群舞,在雅典残奥会上表演过。而真正震撼世界,还是在2005年春晚的那一夜,世界为之感动。

在《千手观音》里,陈佳慧是她们的耳朵。整个舞蹈动作的手语指挥过程中,陈佳慧一直都在跳着几乎和演员们一样的动作:伸手时呼气,收手时吸气……她说,演员们是通过呼吸的统一来达到动作的一致,而手语老师也是这样来和演员们达到统一,她需要和她们处于一种共鸣。

有了幕后的这些努力,才能让我们看到舞台上动作整齐惊人的舞蹈,而这样的舞蹈还有台下舞者们对佛家观音的领悟,所有的知识都是陈佳慧与她们一起完成的。在陈佳慧看来,用心表演的舞蹈,透过她们的舞姿可以看到一个个纯净的灵魂。

时间飞逝,两年很快就过去了。回想在艺术团的两年,陈佳慧觉得自己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奉献和服务,而当初的学习想法已经在工作中消磨殆尽。直到有一天在国外的舞台旁,陈佳慧才猛然发现,两年,自己已经落伍了。

她选择了离开。2007年,告别残疾人艺术团后,陈佳慧加入了舞蹈编导家张继刚的团队,《千手观音》正是出自张导之手。2008年,张继刚负责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编导工作,陈佳慧有幸也参与到了2008年奥运会的舞蹈编导之中,且每场舞蹈都有她参与编舞的影子。回想起跟随张继刚学习的日子,陈佳慧感慨颇多,也真正让她实现了学习的梦想。


一场意外改变人生:跨界孕育而生

然而,世事难料。在陈佳慧参与“建国60年大庆庆典”联欢活动创编的时候,她受伤了,并出现了短暂的失忆。这段经历对陈佳慧来说是辛酸的,也是刻骨铭心的。她足足在家休养了两年,失忆的三个月里,儿时的班主任,好久不联系的同学都来看她,帮她唤回了记忆。

她觉得这是冥冥中命运自有的安排,让她从“骄傲”的浮躁中慢慢沉静下来。恢复记忆后,她开始接触佛教,养心、静心,也让自己安心。又是两年,突然有一天,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对陈佳慧说,不如回到学校教书吧,可以养身体,也可以重新回到舞台。

回到校园的陈佳慧少了“年少轻狂”,却多了一颗感恩的心。在学校的一年多,回味从前,她对人心有了另一种感知。而她舞、画艺术“跨界”实验暨“艺术点亮人生”慈善项目的想法,正是在静静的校园内孕育而生的。

她把这个项目归为偏实验性质——以舞蹈的方式,演绎当代艺术名家美术力作的跨界艺术实验项目,并获得文化部认可。在她看来,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放在同一个空间内,找到自有艺术形态之外的对话空间,产生对话,打造一种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一种探索。而演出只是打开了门,让更多的人看到,改变对生活的心态。

      目前,陈佳慧的工作室里,有几个与她一样优秀又愿意为艺术尝试的年轻艺术家。

 

 

陈佳慧简历:   

陈佳慧,出生于1984年,青年编导家,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执行导演之一,“跨界”舞蹈公益项目发起人,总编导。

 

 

                             《艺术观察》杂志记者  张斯   

                                   中国大传播网记者  一丁

 

                                       转自《中国大传播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