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 |
我永远记得,初识《布列瑟农》的心境:教堂的钟声敲过,一个男声开始低诉,其舒缓低沉、沧桑磁性的嗓音,仿佛一场细雨飘过,淋湿了很多东西。这时,悠扬的萨克斯又赶来抒情,别离的忧伤,把世界忧伤了,把视线忧伤了,甚至,把火车忧伤了。听,火车嗒卡嗒着,渐渐远去。一个游子的伤痛被带走,只留下怀恋的心,与故乡的钟声共鸣,而我的心,早已湿透。
我由此记住了马修·连恩,并开始关注他。经搜索,方知道《布列瑟农》选自马修·连恩1992年的专辑《狼》,其创作背景极其悲悯和沉重。当时,加拿大有些地方政府施行了一项名为「驯鹿增量」的计划,并以变相扑杀狼群的方式来达到目的。顷刻,马修·连恩的那个小村庄,充满了别离和纷乱。为此,马修连恩用音乐与人性来记录这个故事,专辑命名为《狼》,其主题便是保护动物和热爱自然。
我以最快的速度买来《狼》,并花了两个夜晚的时间去咀嚼它:前味忧伤沉重,后觉平静从容,这其间的过渡是痛。
显然,马修·连恩热爱着生命万物,他把自然的声音(比如《飞鼠溪》里溪流的声音)和人类文明的声音(比如《布列瑟农》里的钟声)相融于音乐中。立时,风景在他的音乐中生动起来。
马修连恩总在无意间,重拾遗失的自然和被遗忘的自然。在《飞鼠溪》中,溪流的声音,仿佛是踩着希望而来的,轻快明净,时而激进,时而柔缓,一路坚持,生命就此完成或延续,生命的意义从此被肯定和抒情。
还有《哭泣的格兰特》里面那一声炸雷,炸开了我对过去的记忆。多久没听到这样的声音了,在我内心里,它应该属于过去式。然而,马修连恩把过去式搬到了现在,他用一声炸雷来警醒人类,他用大自然的声音来启发人类对自然的原始感情。
听《战前》,很出人意料,它没有战争的残酷和悲伤,整个曲子柔和平静,只是,那平静极不稳定,竟至低到若有若无,气若游丝。我知道,这是压抑的结果。试想,人们面临战争,把悲伤一点点地压抑成波澜不惊,是需要太多力量与勇气的,一不小心,压抑会走调,变奏成断断续续的低泣。这种看似平静的悲伤更让人不安。
《狼》用钢琴、民谣吉他和高音萨克斯管,记录了人对自然的摧残。但马修·连恩哀而不伤,愤而不失度的表达方式,使这首曲子终归平静。因为,马修·连恩的音乐目的不在控诉,而是要唤醒人们关爱自然的良知。结尾,那悲伤的萨克斯、低沉的法国号,仿佛一只狼正引天长啸,凄凉忧伤......
纵听整张专辑,马修·连恩的音乐里没有语言、文化、地域的隔阂,只有责任、尊重、交流与平等。他把自然的声音和人性的声音转化为音乐符号,昭示天下,人与自然万物皆平等。他还希望用音乐中自己热切的情绪,来感染并带动听者对人文和环境的关注。正因为此,专辑《狼》的体内流淌的是自然与音乐的血液,热烈而悲悯。
前一篇:我的好友已达到极限
后一篇:许巍:把一抹暖色藏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