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从“丝”到“脱”的转变

(2007-11-08 11:27:40)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影评/乐评

 

一日看到丁聪画旁的几行字,是这样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不如作,作不如脱。”甚有感触,似乎这便是音乐变迁的轨迹了。

 

  李渔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丝”,当然是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肉”指美妙的歌喉。这句话的意思人人都懂的:弦乐器不如管乐器美妙,管乐器又不及歌喉美妙。用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弹的不如吹的,吹的不如唱的。

 

  古人倡导内心的约束和修养,因此,在宴客过程中,向有“以乐侑酒”的传统,对丝和竹的重视程度可见一般。到了晋宋,随着对自然美的认识,人们发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对八音的迷恋竟被美女婉转动听的歌喉所取代。上至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莫不如是。从现象上看,古人已从内心的修养和听觉的享受上发生了变化,有美女且有美妙的歌声相伴,既赏心悦目又让耳朵吃了荤。谁不喜欢呢。
  
  “竹不如肉”的典范,要数秦青悲歌和韩娥哀唱了,秦青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韩娥哀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人家是真的以歌喉感人。再看看现如今拿着话筒扭来扭去的歌星,有几个是靠着歌喉呢?

 

  既然不靠歌喉,那就作吧,作是胡闹、折腾、作秀的意思。把歌坛折腾的乌烟障气,却还真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看我多红啊,照亮了歌坛半边天。塾不知,在别人的眼中,也不过是绿头金翅大苍蝇罢了。连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也欲借“作秀”这把火,试图把自己烧成“红烧肉”。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只要能红,人家就敢去作。作的你提心吊胆之余还啧啧有声。

 

  “作”就得花样百出,越奇异效果越好。但作来作去,总有厌倦的时候,追求刺激,而不是欣赏音乐的观众便有了新的需求,等到供不应求了,没关系,人家还有法,那就是将稠人广众的“作”隐入幕后,在幕后“作不如脱”,只要能成功,只要能出名,人家就敢脱,且脱得热火潮天、理直气壮。“作”又在其次了,“作”被挤下了岗。

 

  一路走下来,我们伟大的歌唱事业竟是:“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不如作,作不如脱。”的“节节攀升”。脱过之后,我不知道将来的歌坛还会干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儿来。拭目以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