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条线上的三件事

(2007-11-04 09:57:49)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一条线是指从郑州回老家的路上。三件事嘛,请听我娓娓道来。

  事一:我回老家,也就是从市里到市郊到乡镇再到村庄的一次旅行。

  从市里到市郊的公交车上,有老者上来,便有年轻人给让座,这不足为奇。让我惊喜的是一个浑身泥点斑斑的民工也羞怯的站了起来,他对一位老人说,大叔,您坐。老人显然有些惊讶,但很快的便恢复了常态,并连声道谢。车上的人把眼光都聚了过来,那眼神,很复杂。

  要知道,城里人对农民以及民工的偏见和嫌恶,大多用没素质、脏乱差来形容。因为我是农民的女儿,所以对这些形容感到极不舒服。可我们的民工,他站起来了,并做了一件让城里人惊讶的事情。那一刻,我真想为他喝彩。

  车到郊区,我换乘另一班开往乡镇的公交车322。车上拥挤极了,大多是进城办事或在城里打工的农民。一位抱着孩子的女人被挤得满脸通红,她眼巴巴地瞅着坐在身边的小伙子,小伙子却拒收“信号”。

  悲哀雾一样袭上心头。我的农民兄弟们,让我怎么为你们辩白呢?要想博取城里人的尊重,就得像那位民工一样站起来。

  事二:半路忽然而至的大雨,真让人措手不及。

  所以,322至终点时,有人小心地询问司机,师傅,下这么大的雨,能不能把我们送到那个站点的中巴车上。司机面无表情,这里就是终点站,下车。

  其实,从322终点站到中巴车的终点站也就三百米的距离。

  虽说狂奔着冲上了中巴车,但很多人的衣服还是被雨淋湿了。车上的女售票员看着雨中的322,厉声数落,下这么大的雨,为什么不把人给送过来,那能省多少油,做人要讲良心的。我们的车只要下雨,都把人给送过去,如果赶巧,还会捎过来一波人。她的语气由数落变成了自豪。

  她话音刚落,便有一辆中巴车开了过来,却没停,而是像她说的那样,把人送了过去。

  300米的距离,距离的是里程,我们不怕。如果距离的是人心,哪怕是一米,和谐也会被打破。

  事三:第二天回郑州,我站在路边等车,却等来了傻朝阳。

  傻朝阳是个傻子,小时候,我们都怕他,却又爱远远地逗他玩。

  多少年了,我都忘了我生命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个人。所以,当他突然跳进我的视线时,我有些惊讶,还有些害怕。

  他慢慢地近了。他走到我对面的小理发店时,停住了。这时,从里面走出来一位中年人。傻朝阳嗡声嗡气的跟人家打招呼,你去哪儿呢?那人瞅他一眼,像在瞅一截木桩,一声不吭地走了。傻朝阳看着那人走远,有一些不高兴。

  又一对夫妇骑着自行车由远及近,傻朝阳乐了,还是嗡声嗡气,你去哪儿呢。男人对他的问候有些措手不及,慌慌地答,回家。他后座的女人嫌恶地白了傻朝阳一眼说,一个傻子,搭理他干啥。傻朝阳好像没听到女人的话,仍一脸的高兴,拍着手走开了。

  看着他远去,我心里酸酸的。虽然他是个傻子,但也有简单的喜怒哀乐,就像众多的爱滋病患者和残疾人一样,都渴望与人交流,渴望被认同和理解。

  结语:一条线上的这些人,虽互不相识,却彼此牵连。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他认为,只要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与任何一个陌生个体建立联系。这种联系毕竟太过微弱与遥远,即使我们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却还是听不见对方的心灵呼唤,看不到对方的无助眼眸。于是,和谐社会成了人人渴求的心声。然而,在渴求的同时,我们是否付诸了行动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