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252)2010No.06 上海:时装冒险新乐园 3.22上市

标签:
上海杂谈 |
分类: 城市画报2010年各期介绍 |
答案
“一个挂满了各种咸鱼的鱼档顶着路口,这是路口上能看到的扬州路上最堂皇热闹的小店。小店之后各种大小相仿的铺面鳞次栉比,路面上坑坑洼洼,宽度只够人们走进去。靠着黄浦江,又见到鱼,未免让人怀疑来到了上海的捕鱼年代。”很喜欢这段,由我们特约记者赵茜在本期封面专题里对上海未来新CBD的描述,上海在浦东那种庞大尺度下,一度被掩盖的最有趣的城市气质。一种似乎来自“冒险家的乐园”时代的遗产,跃然纸上。
这使我想起曾感受过的同样气息:上海田子坊的巷弄里,一幢旧民居两层楼,楼下橱窗里摆着一台老旧缝纫机,一位阿姨在昏黄的灯光下工作着。这散发着远古手工气息的场景,吸引我在经过无数家雷同的咖啡馆和精品店后的疲倦里,依然充满好奇地迈了进去。
原来,这其实是一家时装定制店,通过狭窄的楼梯上到2楼后,一个充满英式风味的衣服展示间豁然开朗地迎接你,但灯光依然是调校得很温暖而亲切,店员谈吐带来的气氛也是像朋友一样自然,似乎我们谈论的不是一次消费交易,而是类似“等下我们去哪吃个饭?”
大概,在上海谈论时装,就像在北京谈论政治,在广州谈论美食一样,是属于永恒的城市语法。
上海人与服装的微妙感情,在于普遍且高水准的服装评判美学,在于对裁剪细节要求的高敏感度,更广为人知的是,上海人对待服装的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顽强生长的城市传统。所以,要寻找中国最特别的时装设计师,他们必定在上海。
在上海发展多年,也因“茶缸”系列而知名的时装设计师王一扬说出了自己的期望:“大家能够慢下来,真正了解西方怎么回事,明白你真正的创意是什么,真正的生活该怎么去生存,否则都是表象。市场像一个自然界,能活就活,活不了就死,就是这样。”
什么是真正的属于我们的城市生活以及城市创造?追求理想的同时又怎么样可以像上海(na)too品牌的创立者张娜那样:“每天睡觉都很希望第二天快点上班。”?对于怀抱梦想的中国城市新一代创作者来说,这些问题大概不会只存在于上海的时装创作界。
我们也一直在寻找答案。
黎文
001 刊首语
黎文·答案
002 读者在线
003 博击会
本刊读者BLOG推荐
006 参考消息
本刊编辑心水推荐:虎虎生威/春天的手帕
008 私人城市
想念的树@北京
010 回访
宋洋 2006年,每天看一部电影 2007年,每天继续看一部电影
012 目录
014 人物实验(仇敏业专栏)
孔雀
016 双周历情
京沪穗港不容错过的艺文讯息
018 城事
各国城市里发生的趣闻
023 同城
各城市里的自发活动
024 快乐实习生
李珊珊 宜家家居销售助理/金倚天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026 搜店
佛山·马赛克艺术的无限可能
027 味道
广州·只有三种口味的巧克力店
028 优闲
苏州·“猫”的天空
029 新秀
买手时装队
030 面孔 蒋勋:相信比朝代更长的东西
036 封面专题
上海:时装冒险新乐园
王一扬 我对时装的理解有了变化
张 娜 小有小的做法
何 艳 回归做衣服的感觉
52 报道
山野手艺 创意寻踪
独立设计师黔东南采风纪实
062 乐活
香港南丫岛 中国首场公平贸易主题婚礼 最幸福乐活的爱情见证
064 时尚
IVANA helsink 芬兰小姐妹 北欧故事
068 上身
“九月刊”新人
070 数味
会自动读懂便签指示的环保洗衣机 Renew
072 叹车
最有实力的买菜车
074 特辑
“在中国设计”大型跨界对谈系列 梁文道×黄炳培 烂尾楼的废墟美与批判性
078 外面
多伦多·书籍中的“破坏分子” 艺术书刊Artists Book
084 外面
回到学生时代 英国艺术学院优秀学生联访
088 我爱我家
上海·我的家,在威尼斯岛
092 行走
英国布莱顿·去海边,顺便去到自由那一边
096 读者俱乐部
艺文志
098 电影
华丽生猛,正港台湾味
专访台湾电影《艋舺》导演“豆导”钮承泽
102 找乐
青少年王啸坤:冒傻气的赌徒,或早慧的罪犯/广州说唱之路:土炮嘻哈再出发
106 读来读往
恐惧的另一端是喜剧
108 艺术
“我想画出那些曾经停留在心里的瞬间” 探访《女人说⋯⋯》8位中外女艺术家邀请展
/
“肉夹馍”式艺术流动群落
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剪影
112 淘
关于CD/DVD/BOOK/MAGAZINE的专业推介
116 走神(连岳专栏)
舌头唱片
117 连线(李劳专栏)
生命是一场不停止的刷屏
118 快煮慢食(欧阳应霁专栏)
芝麻心事
120 常用设计(朱锷专栏)
安藤广重的雨
122 涉江抽思(颜长江专栏)
珞珈山
124 情况 星事
126 浮城绘 (鸡毛漫画专栏)
127 情报
128 填字游戏&数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