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城市画报活动公告 |
听得见的情歌,触不到的恋人
文 郭江涛 摄影 杨弘迅
牛仔裤、白球鞋、大学礼堂、“我爱你”——青春大大方方地拥着夏夜,夏夜羞羞答答地拦着青春,瞧,这最是邂逅的情,在千余双眼睛下公然调情,然而这最通俗的青春爱情片剧情,一定会有人捧场,有人落泪,有人偷乐,有人销魂。
《城市画报》主办的“陈绮贞遇见城市”,也许是我看过的场面最温暖的演出——偶像与歌迷,在舞台上与舞台下,倾力上演一出“两生花”——歌手与歌迷最好的互动不是上台献花或者下台鞠躬,而是彼此默契得好像是一起在看演出,陈绮贞自己说得更清楚,“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去看演唱会,知道在舞台下的感受,知道在去听演唱前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
一个人,一把吉他,一支麦克风,音乐用最简单的形式证明它的意义,音乐大概也想说——不太需要造型、不用换几套衣服、不用从舞台的左边走到舞台的右边,不用向后排的观众问一下好……但,“不”也是一种形式,一种属于陈绮贞的方式,当陈绮贞的“青(青春)心(真心)”城市民谣拨动琴弦的时候,她的歌迷便以青春与痴心向一切多余的状态说不,而那一刻,是一颗一颗小宇宙的爆发,在歌声里,在心声里,由舞台到台下,小宇宙带着小忧伤,谈情说爱。
地道的歌迷都喊陈绮贞为“陈老师”,像我这种局外人却硬是觉得,那些痴心的歌迷,未尝不是将陈绮贞当作自己私人的精神灵药,拼命地将舞台上的她私有化——青春最残酷的就是单相思,最美的也是单相思。这明明不是什么“师生情”,而是“私生情”,可却最终在众人的合唱里完美谢幕,“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显然就是“为了告别的聚会”的通俗版本,而陈绮贞的歌迷显然更了解他们与偶像稍纵即失的关系,于是最终将演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记忆——只听见情歌,却看不见恋人的情感缺口,突然在一夜之间升华成,听得见的情歌,仅触不到的恋人,那样的满足感自然立刻被珍藏起来。
但是,要谈陈绮贞,我显得太不入流,任何一个她的歌迷都比我更加了解关于她的一切,只是,在2006年7月18日的晚上,我见到了一个令人心动的舞台,所有跟音乐无关的枷锁都被卸去(当然,主办者的广告出现也很正常,没有商业就没有近乎免费地欣赏陈绮贞演出的可能),而在场的每一个人可以专心地欣赏一场纯音乐的演出,要知道,如今的市面上,我一看见封面上写着“纯音乐”三个字的CD掉头就走,因为那张CD十有八九是“钝音乐”,有次一个人塞给我好几张“纯音乐”唱片,一看,国内出的,其中三张上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四张上面有《春江花月夜》,我的脑袋嗡的一下,突然觉得很迟钝,难道这个世界上可演可奏的曲目如此之少,除了晚上就是月夜。
另一个,我一直都觉得那天的现场非常温暖,不是因为我突然喜欢上了听陈绮贞,而是突然发现,音乐这种东西,只要你真心弄,不搞得太糟糕,还真的不怕没有人知道,我了解了一下,这场歌迷会下来,一下子卖掉了近600张CD,要知道现在有的公司,整天拿着红包诱惑记者给他们出点消息,结果还不太管用,其实并不是记者不管用,而是有的唱片实在太差了,怎么写都没用,就是再好的记者把手写抽筋了都没用。
最后,那天演出结束,歌迷举着CD,陈绮贞拿着笔,瞧,那抹不去的一笔。
《城市画报》主办的“陈绮贞遇见城市”,也许是我看过的场面最温暖的演出——偶像与歌迷,在舞台上与舞台下,倾力上演一出“两生花”——歌手与歌迷最好的互动不是上台献花或者下台鞠躬,而是彼此默契得好像是一起在看演出,陈绮贞自己说得更清楚,“和你们一样,我也喜欢去看演唱会,知道在舞台下的感受,知道在去听演唱前会想些什么,会做些什么。”
一个人,一把吉他,一支麦克风,音乐用最简单的形式证明它的意义,音乐大概也想说——不太需要造型、不用换几套衣服、不用从舞台的左边走到舞台的右边,不用向后排的观众问一下好……但,“不”也是一种形式,一种属于陈绮贞的方式,当陈绮贞的“青(青春)心(真心)”城市民谣拨动琴弦的时候,她的歌迷便以青春与痴心向一切多余的状态说不,而那一刻,是一颗一颗小宇宙的爆发,在歌声里,在心声里,由舞台到台下,小宇宙带着小忧伤,谈情说爱。
地道的歌迷都喊陈绮贞为“陈老师”,像我这种局外人却硬是觉得,那些痴心的歌迷,未尝不是将陈绮贞当作自己私人的精神灵药,拼命地将舞台上的她私有化——青春最残酷的就是单相思,最美的也是单相思。这明明不是什么“师生情”,而是“私生情”,可却最终在众人的合唱里完美谢幕,“你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显然就是“为了告别的聚会”的通俗版本,而陈绮贞的歌迷显然更了解他们与偶像稍纵即失的关系,于是最终将演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记忆——只听见情歌,却看不见恋人的情感缺口,突然在一夜之间升华成,听得见的情歌,仅触不到的恋人,那样的满足感自然立刻被珍藏起来。
但是,要谈陈绮贞,我显得太不入流,任何一个她的歌迷都比我更加了解关于她的一切,只是,在2006年7月18日的晚上,我见到了一个令人心动的舞台,所有跟音乐无关的枷锁都被卸去(当然,主办者的广告出现也很正常,没有商业就没有近乎免费地欣赏陈绮贞演出的可能),而在场的每一个人可以专心地欣赏一场纯音乐的演出,要知道,如今的市面上,我一看见封面上写着“纯音乐”三个字的CD掉头就走,因为那张CD十有八九是“钝音乐”,有次一个人塞给我好几张“纯音乐”唱片,一看,国内出的,其中三张上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四张上面有《春江花月夜》,我的脑袋嗡的一下,突然觉得很迟钝,难道这个世界上可演可奏的曲目如此之少,除了晚上就是月夜。
另一个,我一直都觉得那天的现场非常温暖,不是因为我突然喜欢上了听陈绮贞,而是突然发现,音乐这种东西,只要你真心弄,不搞得太糟糕,还真的不怕没有人知道,我了解了一下,这场歌迷会下来,一下子卖掉了近600张CD,要知道现在有的公司,整天拿着红包诱惑记者给他们出点消息,结果还不太管用,其实并不是记者不管用,而是有的唱片实在太差了,怎么写都没用,就是再好的记者把手写抽筋了都没用。
最后,那天演出结束,歌迷举着CD,陈绮贞拿着笔,瞧,那抹不去的一笔。
原载2006年7月22日南方都市报B14版“我们热爱才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