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遭遇的共情故事——读《日瓦戈医生》
(2025-06-18 15:04:55)
标签:
杂谈 |
精神遭遇的共情故事
——读《日瓦戈医生》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在现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领域中,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帕斯捷尔纳克也是一位重要的先锋派诗人,小说《日瓦戈医生》融合了许多诗的元素,甚至小说的最后一章竟是由尤里•日瓦戈的廿五首诗作构成。《日瓦戈医生》涉及了革命、战争、历史、宗教、爱情、生命哲学等众多主题,蕴涵着帕斯捷尔纳克对于时代和人生的独立思考,帕斯捷尔纳克通过日瓦戈的一生揭示了俄国知识分子和时代的矛盾、和革命的冲突。日瓦戈虽然与革命的暴力格格不入,但却体现人类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安季波夫和拉拉的婚姻相反,日瓦戈与拉拉的爱情生活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人的主体命运的高扬:作为一位知识分子,日瓦戈真诚地探究历史,在他的人生悲剧中似乎拥有某种永恒的东西。从而最终肯定了对崇尚个性价值、呼唤人性完善的追求。在小说中,扼杀个体理性的价值、泯灭思维个性是一种社会总体氛围,小说的三个主人公都是它的牺牲品:安季波夫的命运象征着革命的哲学悲剧,拉拉的遭际象征着革命的道德伦理悲剧,日瓦戈医生颠沛流离,猝死街头,则象征着作者眼中那些极少数保持着自省自觉的个人理性的圣贤之士,最终仍走投无路,潦倒终生。《日瓦戈医生》由于描写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主题并展示了在特殊的年代中人性的选择,因此具有了某种超越时代的启示意义,小说没有在极权之下写成一部廉价的颂歌,而是通过一个被革命大潮裹挟的小人物,反思了历史、革命、文化等时代变迁中的精神磨难,这是一个精神遭遇的大故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让无数的中国读者产生了共鸣与共情。因为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文坛也曾井喷式地涌现了张贤亮、丛维熙、杨显惠等创作的大墙文学、劳改文学,再来看到日瓦戈的遭遇似曾相识感同身受。帕斯捷尔纳克无疑是一个苦难时代的见证人,同时他又自觉地承担起这种苦难,承担起时代和命运的巨大重负,他似乎站立在主动守护人类精神的高度上,启示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与历史反思,这是一种灵魂上的无言的亲近。面对《日瓦戈医生》我们难免也会反问自身,反顾我们的文学,并由此而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某些缺憾。相比之下,我们还没有在中国的作家中看到过帕斯捷尔纳克那种令人充满敬意的负债感以及对于作家天职的自觉。最终的结果,就是20世纪令人遗憾地与我们擦肩而过,而我们的文学成就不提也罢。“俄罗斯作家为什么比我们走得更远?”这个问题让人困惑。我们不会问会问到为什么英美国作家比我们“走得更远”。这是由于我们缺乏俄罗斯作家的那种前后相继的信仰传统,我们的文学普遍地拘泥于此岸世界和世俗世界,普遍缺乏对于绝对责任的共同承担,缺乏帕斯捷尔纳克式的悲天悯人的“旷野呼告”和人类灵魂的声音。所以《日瓦戈医生》理应得到我们最高的敬意。
《日瓦戈医生》被认为是作者的自传。主人公日瓦格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心地纯良、博学多才,既精通医术,也是个很有名才的诗人。无奈时乖命蹇,经历了俄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他的才华抱负与人生磨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最终在孤独潦倒中因心脏病而猝死在莫斯科街头。日瓦格的诗人身份、对于种种问题的认识、人生的命运多舛都与帕斯捷尔纳克本人有着相似的地方。借着这一人物的悲剧一生,小说透露出那个时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十月革命乃至之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社会现象的迷茫与思索。小说的第十七章《日瓦戈的诗》,收录了帕斯捷尔纳克以日瓦戈的名义创作的25首诗。读到最后你就会发现,日瓦戈的诗多是以《圣经》故事为主题,而他的思想里也尽是基督教的仁爱思想。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瓦戈会与苏维埃狂热的革命激情如此格格不入。他的逃避只是想为自己求得一方净土,但即便俄罗斯的国土那样广阔,也依然没有一个不愿同流的知识分子的容身之处。纠缠日瓦格一生,并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爱情,一个是理想。日瓦格、冬妮娅、拉拉之间的三角关系是那个特定的动荡年代的遗产,与发妻冬妮娅两小无猜、感情深厚,而且冬妮娅对日瓦格在爱情之外还带着对诗人的三分崇敬;而拉拉与日瓦格不单有同事情谊,而且容貌出众、个性鲜明,是日瓦格思如泉涌的灵感之源。如果说「爱情」为日瓦格的坎坷命运增加了一些变数,那么「理想」就是决定性的根源所在。日瓦格历经了俄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两次俄国革命、俄国内战、肃反运动等等,对于十月革命、对于布尔什维克,他从同情到不解、再到憎恶,那些丧失道德、灭绝人性的行为终令他感到绝望。日瓦戈称赞质朴宁静的俄罗斯品质,并向往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做有意义的工作;而这样的人生理想,以及他与拉拉艰难优美的爱情,最终不为严酷的现实所容。他曾有一个青年最动人的地方——激情和理想,然而命运却突然翻转,他迷茫了,枯萎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保留了自己的善良与正直。这就是时代造成的“一个人的遭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