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归的一往情深——读三岛由纪夫《金閣寺》
(2025-05-22 13:50:44)
标签:
杂谈 |
文化回归的一往情深
——读三岛由纪夫《金閣寺》
三岛由纪夫的文学道路曾经得到川端康成的提携,他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也是因此,川端对日本文化的倾心之爱也深刻地影响了三岛。不过川端的“文化自信”在三岛那里变成了“文化绝望”,这个区别是我们理解三岛由纪夫作品的入口。《金閣寺》取材于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昭和25年(1950年)时,鹿苑寺舍利殿因为一名21岁的见习僧人林承贤放火自焚而完全烧毁,三岛1956起年就开始在《新潮》杂志一至十期上连载小说,这差不多是对一个刑事案件的即时反应。何以如此迅速做出回应?根本原因就是他对文化沉沦的痛心疾首。其实三岛由纪夫对日本文化的欣赏一点儿也不亚于川端康成,他的小说《豊饒の海》四部曲曾被誉为当代的《源氏物语》。而金阁寺之毁与美国大兵的军事占领基本同步,从而使一个孤立的刑事案件引发了广泛的文化联想。小说主人公沟口的纵火自焚也因他对“美”的眷恋而同归于尽。沟口本是一个乡下和尚的儿子,从小身体孱弱,还有口吃。在父亲的赞美和自身的幻想下,金阁寺已然成为美的象征。但当沟口进入金阁寺修行后,现实的金阁寺和幻想的金阁寺渐渐开始错位,金阁寺却成了他和外界隔离的“屏障”,从而失去了原本可以救赎他的东西,包括女人。(附注:佛教传入日本主要是禅宗临济派,狂禅发展的结果是和尚可以娶妻生子,这与中国浙东习俗类似)金阁寺一再“拒绝”了他,他也开始有了和金阁寺断绝的念头,毁灭之心因此而生。于是这期间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心理转捩:既然美不可得那就同归于尽好了。“旅馆的姑娘变得遥远、渺小,如同尘埃一样飞走了。既然姑娘被金阁寺拒绝,我的人生也被拒绝了。”“不可能一只手指摸着永远的美,另一只手指摸着人生。美永远存在真的阻隔了我们的人生。”金阁寺的美在小说中被无限放大,成为沟口的“理想自我”,却让他对人生和女性充满畏惧,对于生的态度也逐渐扭曲。以至于到最后火烧金阁寺。《金阁寺》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背景下。昭和十九年十一月(1944年11月)美国轰炸了东京。沟口秘密幻想着整个京都也被大火包围,他就可以和金阁寺一起毁灭在战火中,这是他对于美终极的追求,也是阴暗内心世界的开始。对于三岛由纪夫来说,他为《金阁寺》铺垫了更巨大的历史背景,沟口包括三岛自己同样同样身处虚妄,变得极端和怪异。这种强烈的无常观和怪异美,也就全部倾注于他的作品。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所谓“毁灭之美”其实是一种变态之美。对于三岛而言,死亡不代表恐怖,而是一种使人向往的美。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执念式的拥护天皇,并且奇葩式的自杀。美学本来是对生命的赞许,毁灭生命何来美感?
日本评论界认为:“这是三岛文学中的最高水平,三岛美学的集大成。”它的精彩在于,以一种非常规的心态,任由内心深处最真实但逐渐失衡的意识,毫不留情地把主线引向不受控制的边缘,在肆意和自我中开出凛冽的花,美得诡异。把唯美和残忍交叠融合,在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学基础上,又多了一种暴烈之美。那么三岛美学的含义究竟为何?我理解大体可以包括这样一些精神元素:一是文化隐喻的历史观察。它隐喻的是战后日本弥漫在社会上的失败主义情绪,三岛借由这一把大火,来探求美即日本精神经由毁灭而得以留存。那种肉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相互和谐统一的艺术灵魂,影响着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生与死,青春与老去,外面的世界和内在的世界。《金阁寺》就是行云流水般得在幻想和现实间不断拉扯,美与丑,健康与残疾,永恒与毁灭的强势对立,导致一个被慢慢碾碎信仰的人,走向虚妄;二是对于纯粹之美的执着追求。小说中的金阁寺是“美”的集中体现、而作者首先传达出的美学观念在我看来仅仅虚妄的想象的,在现实中并不能总是尽如人意,甚至有时还是残破的缺憾的。这也才会使沟口觉得“金阁处处皆是,而在现实里却看不见”。但这句话并不意味着美就是虚幻性的,“金阁绝不是一种观念,而是一种物体。是一种尽管群山阻隔着我的眺望、但只要想看还是可以到那里去看的物体。”真实进入沟口视野的时候,“美”就因为这种碰撞而险些崩塌。真实映入他眼中的金阁不再美,引不起他的任何感动,甚至使他几乎要放弃用金阁来作为美的代名词。既然沟口如此的欣赏金阁,将其树立为美的代言,为何还要放火将其烧毁?三岛提出了一个鲜明的美学观点:美是瞬间的。沟口和柏木对永恒美的厌恶,其实就是作者自身对美看法的体现。至于毁灭,与其说是美的表现,不若说是为了成全美;三是力行佛教禅宗的破执理念。书中提到颇耐人寻味的禅宗故事“南泉斩猫”,故事中杀掉猫的南泉和顶着草鞋的赵州,无论是谁的做法都有其道理。但沟口之于美,其实一直是“南泉式”的做法,这也正是三岛的做法,即毁灭永恒的美去促成瞬间的美。三岛对这种美的追求,也正是其切腹自尽的理由,即在其生命巅峰时期结束,毁灭了美,也成就了美。这深刻体现了三岛的美学观念,为了永恒美的金阁,他需要烧掉金阁寺,去达成他心目中真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