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庾信文章老更成——一条生命长河的曲珍流淌
(2025-04-04 11:13:03)
标签:
杂谈 |
何以庾信文章老更成
——一条生命长河的曲珍流淌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其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杜甫还有《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以杜甫的诗圣之尊如此推崇一位文学前辈,让人不禁好奇且心生崇敬,于是基本读完了庾信的作品,杜甫特别赞赏他的“老更成”和“暮年诗赋”,也让我留意了他的“老”与“嫩”之间的对比和区别,使我对“庾信文章老更成”有了新的理解。由于他饱经离乱终于摆脱了文学侍从的身份,走向了个人文学生涯的巅峰。虽然历史上的文学侍从官的文学成就不乏佳作,但总体上是很难恭维的。这里的关键是,何以解释庾信之“老”?从庾信坎坷而有卑微的前史,我想到了一种他的生命之美的意象表达方式,这就是蜿蜒曲折的长河穿过千山万壑来到了平原大地,沧桑而又平和。读庾信的前期作品其实挺无聊的。随便列举一些诗题便可略知一二:《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诗》、《和宇文内史春日游山诗》、《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二首》、《从驾观讲武诗》、《奉报赵王出师在道赐诗》、《伏闻游猎诗》、《奉和法筵应诏诗》、《蒙赐酒诗》、《喜晴应诏自疏韵诗》、《仰和何仆射还宅故诗》、《和王内史从驾狩诗》、《和赵王看伎诗》、《奉和赐曹美人诗》、《奉答赐酒诗》、《答王司空饷酒诗》,等等。仅此数题便可知他的文学生涯该有多么卑微、谄媚,也正因此,我对所有的文学侍从的诗品人品都不太感冒。庾信的人生转机发生在离乱之中。由于遭遇侯景之乱,庾信被迫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道。晚年写《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写《枯树赋》则极尽身世之慨,一洗铅华。
以前知道庾信是宫体诗人,但是误以为宫体诗就是缠绵缱绻靡丽秾艳的春宫情色之诗,现在看来也不尽然,可能更多的是宫廷诗人的逢迎拍马之作。南朝皇帝们确实很秾艳,如梁简文帝萧纲的《咏内人昼眠》:梦笑开娇靥,眠鬓压落花。簟纹生玉腕,香汗浸红纱。但庾信身在这样的氛围中,还算是保有了一点个性,如他的《山斋》:石影横临水,山云半绕峰。遥想山中店,悬知春酒浓。再如《拟咏怀》: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又如《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所以杜甫《春日忆李白》赞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庚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一句“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还被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化用,可知他在唐代诗人中的影响非比寻常。史评庾信“绮艳”、“清新”、“老成”,三种完全不同的风格而他—人兼得。杨慎《升庵诗话》称其诗,不仅是梁朝第一流水准,更是诗歌之黄金时代盛唐的先声,“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刘熙载《艺概·诗概》中也说“庾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庾信十五岁即为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萧统死后还是新太子萧纲的东宫讲学博士,与父亲一道出入宫掖,恩宠礼遇无人可比。应酬唱和的宫体诗写来写去,难免都在艳情美人间打转。后来出使西魏,却值江陵被西魏攻破,只能羁留在敌国占据的长安,然后啼笑皆非地一路升任到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因其才名受到尊崇不获放归。
《哀江南赋》是庾信身在北朝的故国之思。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四六骈文,其文学水准在中国古代堪称一流。由于文化念旧,他的文章用典非常频繁:将军死绥,路绝重围。烽随星落,书逐鸾飞。乃韩分赵裂,鼓卧旗折。失群班马,迷轮乱辙。兵弱虏强,城孤气寡。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拒神亭而亡戟,临横江而弃马。崩于钜鹿之沙,碎于长平之瓦。横玥戈而对霸主,执金鼓而问贼臣。提挈老幼,关河累年。死生契阔,不可问天。况复零落将尽,灵光岿然!他用典多且繁,然而能把典故化到这种程度却也让人无法指摘: 水毒秦泾,山高赵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饥随蛰燕,暗逐流萤。(《哀江南赋》) 况复风云不感,羁旅无归。未能采葛,还成食薇。沉沦穷巷,芜没荆扉,既伤摇落,弥嗟变衰。《淮南子》云“木叶落,长年悲”,斯之谓矣。乃为歌曰:建章三月火,黄河万里槎。若非金谷满园树,即是河阳一县花。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枯树赋》)身经离乱的庾信,来到了生命的萧瑟之秋,深沉激荡的史诗叙事间奏时宕开一段,在他苍凉沉郁的风格里,平淡而又超拔,在景色之外,更添一段深情妙理:月榭风台,池平树古。烽随星落,书逐鸢飞。秦中水黑,关上泥青。于时瓦解冰泮,风飞雹散,浑然干里,淄渑一乱。雪暗如沙,冰横似岸。读其文章如饮一坛老酒,苍凉、通脱、平淡之外更觉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