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逍遥之研究

(2024-04-03 07:16:22)
标签:

杂谈

逍遥之研究

《庄子》的开篇就是《逍遥游》,它是全书的总纲,也是庄子精神的核心意涵。以后各篇基本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而在不同层面的展开。所以,读庄首先要理解逍遥之义。“逍遥”二字最早见于《诗经三百篇》。《诗经·郑风·清人》中出现的“河上乎翱翔”“河上乎逍遥”,《国风·桧风·羔裘》中出现的“羔裘逍遥”“羔裘翱翔”,以及《诗经·小雅·白驹》中的“所谓伊人,于焉逍遥?”前两处的“逍遥”均与“翱翔”相对应,结合全诗内容,我们不难得到作者在此是为了营造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境,第三处则是表达青年男女之间那种满足适意之情。这三处“逍遥”都是通过对人的感情进行抒发来表达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体验,《逍遥游》中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此处“逍遥”与“彷徨”皆为人悠闲之状态,与下文“困苦”相对,表现一种自在闲适之意。可见,庄子的“逍遥”本就是对人自由心境的描绘,其内涵就是不为世俗所累,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庄子主张摆脱一切外在的依赖与羁绊,真正的逍遥游是无所依傍。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示出了鲲鹏这种由鱼而变的飞鸟其纵横千里的雄姿“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专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在这样一中巨鸟面前世界似乎无障碍可言,但它需要御风而行,并非绝对的自由,不能算做是真正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这是一种无待逍遥、适性逍遥,它是心灵自由的结果。

而要达到逍遥之境,庄子认为需要做到三无:无名、无功、无己。无名就是“不以天下为事,”消除人们求取名望声誉的贪欲;无功”,就是无为,不“以物为事”,消除求取功利的贪欲;无己就是“丧我”,从精神上消除自我,入于虚无,摆脱一切有形的干扰,不受任何外物的束缚。作为血肉之躯要做到这些其实很难,于是庄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哲学的理念:齐物论。《庄子·内篇第二·齐物论》是一篇哲学相对论,但这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不同,爱因斯坦是在受历史条件限制的意义上承认真理的相对性,而道家则是认为世界是荒谬的无理可讲。你只要把世间一切对立的东西等同看待就可以了。例如,大小相对——“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美丑相对——“毛嫱、西施,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区分相对——“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非相对——“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为此,庄子主张回归自然之真:道法自然回归天地之德——无为:不为义,不为仁,不为寿,不为巧;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回归天地之境——“吾丧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与造物者为人”;回归天地之人——与天合一的人,即真人:彻底解脱了人世之累的人;彻底解脱了生死之苦的人;汪洋淡泊神情安详的人。如此,人的浮躁之心就安顿下来了。

有了这样一种哲学高度,我们的人生观就获得全新的超越,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是宏观俯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王昌龄《送柴侍御》:“流水波通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二是动态掌握——一切皆流无物长住;“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吕洞宾《题广陵妓》:“嫫母西施共此身,可怜老少隔千春。他年鹤发鸡皮妪,今日玉颜花貌人”;杜牧《春日古道傍作》:“万古荣华旦暮齐,楼台春尽草萋萋。君看陌上何人墓,旋化红尘送马蹄”;三是多维审视——舍弃事物的自然形态导向万物齐一;“物故有所然,物故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是故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猿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四是自我平衡——在无限与有限的矛盾面前自求平衡,制导思维趋向,“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切就体现了道家人生哲学的深刻内涵: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治人事天莫若啬”,“君子之交淡如水”;以柔克刚,“知雄守雌”,“功成不居”,“和光同尘”,“不敢为天下先”;德若谷,“自知之明”,“宠辱不惊”,“以德报德”,“不争之德”。如此一来,人就逍遥自在了。《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幽默之研究
后一篇:乡愁之研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