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读《渔樵问对》
(2023-09-07 04:38:42)
标签:
杂谈 |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读《渔樵问对》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其中《渔樵问对》是一篇伟大的历史哲学千古奇文,它以渔樵问答的方式回答了一系列宇宙人生的终极问题,文章则可以理解为《周易》解说的通俗版。在中国古代易学的进程中,邵雍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继伏羲先天易、归藏易、连山易、战国儒家易之后,以数理形式所建立起来的第五个易经阐释模型,“三界繁衍皆依数”,《渔樵问对》可看作是邵氏易学的序言。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渔樵问对》主要讨论了这样五个问题:
一、鱼可钩取乎?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上。樵者过之,弛担息肩坐于磐石之上,而问于渔者。
曰:“鱼可钩取乎?
曰:“然。”
曰:“钩非饵可乎?
曰:“否。”
从钓鱼的问题入手,引申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
二、鱼可生食乎?
从吃鱼的问题,开始讨论水火的问题、以至于阴阳变化,讲述宇宙间的形而上学。
樵者又问曰:“鱼可生食乎?”
曰:“烹之可也。”
曰:“必吾薪济子之鱼乎?”
“然。”
曰:“吾知有用乎子矣。”
曰:“然则子知子之薪,能济吾之鱼,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济吾之鱼也。薪之能济鱼久矣,不待子而后知。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则子之薪虽积丘山,独且奈何哉?”
“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之相生,水火之相息。水火,用也;草木,体也。”
三、用可得闻乎?
樵夫询问如何应用其中道理的方法。通过自己意识到的道理,才是事物的本性;通过他人用言语传授的道理,只是事物的外表而已。
樵者曰:“用可得闻乎?”
曰:“可以意得者,物之性也。可以言传者,物之情也。可以象求者,物之形也。可以数取者,物之体也。用也者,妙万物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传。”
曰:“不可以言传,则子恶得而知之乎?”
曰:“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能言传,非独吾不能传之以言,圣人亦不能传之以言也。”
曰:“圣人既不能传之以言,则六经非言也耶?”
曰:“时然后言,何言之有?”
樵者赞曰:“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工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何思何虑!”
所以只有通过自身的经历,自己意识到的道理,才是感悟。所以听过再多的道理,也可能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世上的许多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一刻的樵夫方才有所体悟!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又何思何虑!原来自己这些年来的生活,真的是浑浑噩噩,不明所以。此刻,方才如梦初醒。
四、何为我?何为物?
这是渔夫和樵夫二人烧柴煮鱼饮食之后,开始论《周易》之中更为深奥的道理。
樵者曰:“敢问无心致天地万物之方?”
渔者曰:“无心者,无意之谓也。无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
曰:“何谓我,何谓物?”
曰:“以我徇物,则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则物亦我也。我物皆致,意由是明。天地亦万物也,何天地之有焉?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万物亦我也,何万物之有焉?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则可以宰天地,可以司鬼神,而况于人乎?况于物乎?”
世间万物众多,以万物的角度和标准来讲,我也是万物。而以我的立场和标准来说,万物也是我。
五、观天地万物之道乎?
这一问涵盖全文,所有问题都与之相关。
渔者曰:“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似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也,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
所以在观察事物之时,不用用眼睛去观察事物,而是要用心去观察,用道理去观察事物,从而明白其中道理。因为世间万物存在与否,都有它们自身的道理、本性和所谓的命运。要明白以理观物,以本性去观物,以命运观物,这三知是世间的真知。所以做人应该要明白顺应天命,也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变化。敬畏自然。俯仰天地之间,以理去观物。
《渔樵问对》中还有许多易理阐发,邵雍曾计算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还会完全重现。可见其易学成就之深。若要了解人生乃至于天地宇宙之间的奥秘,少不了要看这本《渔樵问对》和《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