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隐逸思想探微

(2023-07-17 11:52:56)
标签:

杂谈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孔子隐逸思想探微

这个探微首先探的是《论语微子》,因为其中全面涉及了孔子对“隐者”的观念与评价,同时也涉及到了《论语公冶长》、《论语·卫灵公》、《论语·季氏》、《论语·泰伯》、《论语·先进》诸篇。把孔子的这些片段论述串联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作为主张积极入世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其实也堪称千古隐逸之宗。他的隐逸之思奠定了千百年来隐逸表达的话语基础。

《论语微子》中的几段话: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从表面上看,这是孔子遭到了隐者们的排斥与冷遇,而实质上则是孔子与他们在隐逸观念上的不同。其实孔子与隐者在政治选择上殊途,在道德追求上共通。孔子在言语中对隐者多有亲近和推崇,但另一方面,隐者亦有接近孔子之意。隐者对孔子虽有嘲讽、调侃,但亦有规劝和礼遇。楚狂接舆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语劝诫孔子,荷丈人杀鸡为黍而食子路皆是此类,即使桀溺之以孔子为辟人之士,而以辟世之士自居,其实也是想劝诫孔子勿为辟人之士,而与己同为辟世之士。而事实上孔子在与这些隐者们的接触中也深刻地吸收了他们的精神成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老子的这一指点,被孔子概括为“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也就是说,孔子之隐实乃“道隐”,“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于是,在《论语》中,老夫子发表了如下一些宣示: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而最富诗意的一段则是“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夫子心仪的是真正诗性的人生。

孔子的隐逸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句乘桴浮于海激活了晚唐以后无数的渔父词的想象,也启迪了苏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憧憬;一句“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则表达了他在道与隐之间的平衡,无可无不可,进退自如,这差不多已是奠定了白居易中隐的思想基础。读懂了孔子,也就读懂了中国隐逸文化的大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