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生命兴致的衰减与残留
(2023-01-30 07:54:58)
标签:
杂谈 |
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
——生命兴致的衰减与残留
近日读到《世说新语·任诞》第四十七条王子猷雪夜访友故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个故事让我沉思良久。王子猷,大书法家王羲之之子。居于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冬夜大雪,一觉醒来,开轩赏雪;并命家人温酒。窗外四野银装素裹,因起行徘徊于室,吟咏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见好友戴安道(即戴逵,东晋隐士),当时戴居于邻县剡(yan音眼)县(今浙江嵊县)。子猷兴起,夜乘小舟,棹雪而行。经过一宿的跋涉,终抵戴府。猷却过门不入,调转船头而返。随行下人不解,便问王子猷何故?子猷答曰: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又有什么关系呢?后戴逵听闻此事,说:徽之(即王子猷)不囿于礼,独钟于情,真乃我知心之友!
一般论者认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行止由心。东晋名士任诞放达的潇洒形象跃然纸上。一念即起,当拼尽全力成全,活在当下;至于结果,只求无愧于心!至于别人的不解或误解;悉听尊便,与我何干?
我的感受略有不同。王子猷雪夜棹舟,却及门不入,他必定是经历了一个内心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心理过程究竟是什么?我的理解是,这是一个生命兴致的衰减过程,也就是说,他是从开始的“饶有兴致”经过一夜的跋涉变得“意兴阑珊”。所谓“兴尽”倒不是情尽了,而是了悟了,想象的空间消失了。这个时候不返而何?戴安道是隐士,王子猷也有隐士情结,他们对于社会交往持谨慎的态度,对于他们而言,贸然造访很可能是一种骚扰,而真正的友情就是给对方保留一点自由的空间,给自己保留一点想象的空间。人是一种喜新厌旧的动物,探索未知是人的本能。但是人的探索激情其实是不断衰减的,长时间保留某种情致是不可想象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大到一场恋爱,小到一份工作,乃至一项收藏,如果一旦失去了想象的空间,也就兴味索然了。所以很多港台明星拼命“隐婚”,为的就是不让粉丝绝望。一旦洞明真相,追星的热情就消退了。
附录:
《招隐二首》
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餱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
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
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
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
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