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聊之研究

(2021-07-11 09:52:51)
标签:

杂谈

无聊之研究

一九八七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发表过一次很特别的演讲:《赞美无聊》,这是他一九八九年六月十一日在达特茅斯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世界文学》2013年第6期曾有译介,叫“拥抱苦闷”。布罗茨基说:“倘若没有那令人意志瘫痪的无聊,便不能带来意义。那么——向无聊致敬吧。你们是渺小的,因为你们是有限的。然而一件事物越是有限,它便越是充盈着生命、情感、欢乐、恐惧和慈悲”。我理解,他的意思是强调无聊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无聊至极,则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就可以超越无聊、对抗无聊。

再进一步思考,我们似乎可以悟到,布罗茨基其实是谈到了一个哲学本体论的命题,这就是人生在其终极的意义上是无聊的,因此,人类的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对抗无聊的努力。无聊之所以产生,根本上是源于人类活动的周而复始无限重复和没有变化。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就曾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欲壑难填,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欲望不得满足的痛苦,二是欲望满足之后的无聊。而且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就马上转变为无聊。仔细一想也不难理解,我们辛辛苦苦努力奋斗得来的一切,真正拥有之后无聊感随之油然而生,这就是人类这个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宿命。其他动物是没有这样细腻的生命体验的。如何化解苦闷,熬过无聊的一生,就成了人类最根本的哲学冲动:给活下去提供意义。

这样,问题就回到如何超越无聊。其实各种宗教都在试图给人们提供自己的药方:基督教要人们皈依神圣,佛教要人们往生极乐,道教要人们羽化登仙,但是这些基本都是空头支票,缺乏现实的可验证性。于是,我们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上都可以看到无数反抗无聊的悲壮的努力。这些努力概括起来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求新、求变、求死。

首先是求新。力图用各种新说来打破思想的沉闷,这体现在各种文学、艺术、学术上的创新冲动。例如文学研究,为什么会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说不尽的红楼梦”,归根到底,是因为人们不愿接受任何的权威旧说,而要自创新说,因为陈陈相因就会无聊,人们希望通过自由表达来冲决精神罗网。所以我给文学下了一个新的定义:文学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文学的智慧就是对于不确定性的追求。孔子、老子所讨论的问题,至今仍在争论不休,这正是智慧的本性。只有无定论的问题才是真正的智慧,而真正的智慧总是无定论的,因此,真正的文学悟性从不关心正确与否,而是关心精彩与否,看其是否提供了新的言说方式和新的想象空间。而人们之所以需要文学与艺术,根本就是为了寻找别样的生活,而所谓文学研究,根本就是为了证明“我”与“你们”大家都不一样。而且我必须证明这一点,这是文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其次是求变。任何一成不变的好事都会引起无聊,改变是必要的选择。一位朋友对我说过一句深具哲理的话:所谓旅游,就是在自己呆腻了的地方跑到别人呆腻了的地方再呆几天,这说明,旅游正是一个对抗无聊的精神努力,在新的空间获得新的体验。再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是乞丐装的流行。它其实是对西装革履的反叛,富余让人腻歪,品尝一下乞丐生活未尝不是值得向往的生命过程。另一个显见的例子可能就是婚外情了。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坐拥世界上最美丽高贵的女人仍难免花心,和他的红颜知己彭妮保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忘年交;他的儿子查尔斯王子坐拥最美丽的王妃戴安娜,却与年长自己一岁、容貌完全无法恭维的卡米拉夫人长期偷腥暗渡。这在一般的行事逻辑上是完全说不通的,唯一的解释就是男女情爱与与颜值、身份这些普通的价值尺度是没有多少关系的,它是一种心灵逻辑的契合,说白了,就是求变。

第三是求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抑郁症作为一个全新的疾病被发明出来,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无聊所导致绝望与厌世。这种无聊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与日俱增,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运转速度的加快,每天重复同一动作的速率也更频密,这是培育无聊的绝佳土壤。恐怕也是自杀率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对抗无聊的最后一道防线就是死亡。魏晋时代的士人们醉生梦死的生活,一个基本的哲学冲动就是放弃生命的长度而追求生命的密度,这其中就隐含了厌世与求死的倾向。还有古代的战争,一个热衷于养生的民族,也可能会在极端情况下追求惨烈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盖因不想在无聊中终老,本质上是放弃苟活但求速死。惨烈的死也是对无聊的深刻解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对长生不老的传说始终抱有深深的疑虑,为什么“人活七十古来稀”?通过以上分析也可找到答案。试想如果人人都活一百岁,周围熟悉的人们的老脸要看一百年,生活毫无新意,那该多么乏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雅贿新弹
后一篇:美丽之研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