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致许寿裳(1918年8月20日)
(2021-05-03 15:09:51)
标签:
杂谈 |
180820 致许寿裳〔1〕
季市君足下:早蒙书,卒卒不即复。记前函曾询部中《最新法令汇编》〔2〕,当时问之雷川〔3〕,乃云无有。前答未及,今特先陈。夫人逝去,孺子良为可念,今既得令亲到赣,复有教师,当可稍轻顾虑。人有恒言:“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仆为一转曰:“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此意久不语人,知君能解此意,故敢言之矣。《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4〕,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京师图书分馆〔5〕等章程,朱孝荃〔6〕想早寄上。然此并庸妄人钱稻孙,王丕谟〔7〕所为,何足依据。而通俗图书馆〔8〕者尤可笑,几于不通。仆以为有权在手,便当任意作之,何必参考愚说耶?教育博物馆〔9〕等素未究,必无以奉告。惟于通俗图书馆,则鄙意以为小说大应选择;而科学书等,实以广学会〔10〕所出者为佳,大可购置,而世多以其教会所开而忽之矣。覃孝方〔11〕之辞职,闻因为一校长所打,其所以打之者,则意在排斥外省人而代以本省人。然目的仅达其半,故覃去而X〔12〕至,可谓去虎进狗矣。部中风气日趋日下,略有人状者已寥寥不多见。若夫新闻,则有ェバ〔13〕之健将牛献周〔14〕佥事在此娶妻,未几前妻闻风而至,乃诱后妻至奉天,售之妓馆,已而被诉,今方在囹圄,但尚未判决也。作事如此,可谓极人间之奇观,达兽道之极致,而居然出于教育部,宁非幸欤!历观国内无一佳象,而仆则思想颇变迁,毫不悲观。盖国之观念,其愚亦与省界相类。若以人类为着眼点,则中国若改良,固足为人类进步之验(以如此国而尚能改良故);若其灭亡,亦是人类向上之验,缘如此国人竟不能生存,正是人类进步之故也。大约将来人道主义终当胜利,中国虽不改进,欲为奴隶,而他人更不欲用奴隶,则虽渴想请安,亦是不得主顾,止能侘傺而死。如是数代,则请安磕头之瘾渐淡,终必难免于进步矣。此仆之所为乐也。此布,即颂
曼福!
(《鲁迅全集》第11卷第353-355页,手录此文,注释略)
此信写于1918年8月20日,为鲁迅早期国民性思考的一篇重要文献。其中有三个观点影响甚大:一是人有恒言:“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仆为一转曰:“孺子弱也,而失母则强。”此前曾为梁启超所称引,《新民说》第七节“论进取冒险”:““西儒姚哥氏有言:「妇人弱也,而为母则强。」”而姚哥即雨果,小说《九三年》第一章(Chapter I. Found But Lost.)中,雨果开篇即写道:“Women are weak, but mothers are strong.” 翻译成中文,意思就是:“女人是弱者,但母亲是强者。”二是“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一说出自此篇,但很多人都理解错了,鲁迅的意思是说,中国人对什么都不信从,其基本特征就是“无特操”,虽有“迷信”,但不“坚信”,“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尚,大抵以‘无特操’为特色的。”只要看一下道观里供奉的莫名其妙的“乱神”就可证此言不虚。三是有关中国历史的“奴隶”说于此发端,鲁迅一九二五年四月在《灯下漫笔》中说,中国历史其实可以分成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此文的观点则是早了七年之久,且是在私人通信中发表,由此可知鲁迅对问题的看法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