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糊涂的先生》一诗引起的沉思与拷问

(2007-06-14 11:25:30)
标签:

陶行知

教育

糊涂先生

阜宁中学

陈穆

 

由《糊涂的先生》一诗引起的沉思与拷问······

江苏省阜宁中学 陈 穆

 

    近日,拜读了我国教育界泰斗,文坛巨将陶行知先生写的一首名为《糊涂的先生》的诗,此诗虽然是数十年前发表的,但今天读起来还是那样令人振聋发聩,怦然心跳:
  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校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哪儿来火轮?/哪儿来电灯?/哪儿来微积分?/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料想,每一位为师者读后一定会比照自己当前的教育教学行为,心灵受到震憾的同时甚至感到内疚与汗颜,但笔者认为,这首诗最重要的意义不是一种指责,不是将我们的脸说红,而是给我们教育带来更多的深层次的反思与拷问。

首先反思与拷问我们当今的教师。此时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叫《两个女人相似际遇两种人生》的文章,文中讲述的两个女人是著名作家三毛和席慕蓉,她们相似的际遇就是在中学里数学成绩很不理想。三毛数学试卷曾被老师批了零分,老师因为生气竟用毛笔在三毛的眼眶周围画了两个“大饼”,然后将三毛转过身来让全班同学嘲笑,还勒令她去走廊里走了一圈,没有想到就这看似简单的处罚行为竟彻底地伤害了三毛的自尊,从而导致了三毛终身情悲观,生活孤独和个性闭锁,虽然她走过48个国家,写下了26部优秀作品,然而可悲的是,三毛永远走不出孩提时那“糊涂先生”留下的心灵阴影,最终用自杀结束了那悲怆的一生。而与之恰恰相反的是,席慕蓉就比三毛幸运得多,她虽然数学也很差,但她却能得到老师与同学悉心的呵护、指导与激励,老师的爱心在她生命中洒满了阳光,激发她对生命充满了无限的眷恋与希望,于是这位才女用她那阳光自信的心态、饱蘸着丰沛的诗情和才情陶冶了无数读者的情操。诚然,这两个先生“制造”出两个天壤之别的人生,这确实让人感慨万端。同样,我们自然联想到当今的学校教育,试问又有多少叶老先生笔下的“糊涂先生”呢?事实上,屡屡惊现于各种媒体上的“歧视、辱骂、嘲讽、体罚”等等“反教育”、“伪教育”的现象与行为,也真的让人瞠目结舌:贵州一幼儿园孩子犯下小小的错误而遭老师体罚导致精神分裂;青岛一13岁小学生因学习不自觉臀部被老师打得黑紫一片;南昌市一个二年级小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老师竟公开骂他是“笨猪”;大连市一六龄儿童因考试成绩差不堪忍受老师的歧视而写下“跳楼日记”等等,这令人不禁发问,这哪里是陶老笔下的“糊涂先生”?这简直就是扼杀孩子个性的“职业杀手”!而且还有一个沉重的数据告诉我们:仅北京市就有30%中小学生在学校里遭受过老师的侮辱或歧视性语言的伤害。由此再环顾一下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芸芸后生们,再反思志拷问一下我们各自当前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过“糊涂先生”的言行,情况一定都是心知肚明的。这里还值得辩论的是,如果小学生学习一时困难就被老师骂成是“笨猪”,那么,爱因斯坦与牛顿真不知道“笨”到何种地步,据说爱因斯坦到五岁才学会说话。牛顿在孩提时代“笨”得更令人吃惊:为了让家里两只猫进出方便,竟然在墙上挖出两个大小不一的洞,目的很显然,大洞让大猫走小洞让小猫行。试想,如果他们生长在我们这些老师眼前和教鞭下,很难想像我们老师们将创造什么样的“国骂”才能“解恨”呢?无论如何,笔者可以肯定地说,南昌市那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总要与比起同年龄孩提时代的牛顿与爱因斯坦强得多,因为至少他开口说话总比爱因斯坦来得早,至少他比牛顿挖洞来得“科学”吧!

    再反思与拷问当今的高考,众所周知,当今“六月考小子,七月考老子,八月考票子”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每一个省份数以几十万计的考生通过一张试卷进行一次排队,但“千军都挤独木桥必有落水者,万马同过羊肠道必有掉崖者”,每年“产生”出大批大批的名落孙山者何止一个“愁”字了得?今年全国近千万人参加高考选拔,就必须有三百多万考生落榜!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数字!这里,我们不怀疑也没有必要怀疑高考试卷的信度与区分度,但不妨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假设,假设一样的考生一样的心情,同样坐在一样的考场里解答的是另一份的试卷,那么再一次排名能否与第一次排名相吻合?答案是显然的。 2007年6月11日《文汇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别盯着高考状元做文章》也正是答案的有力佐证,因为每年的高考状元仅仅是一次甚至说唯一的一次暂时分数优先,其实这暂时的高分并不能说明什么,权威人士对1999—2006年期间中国560名高考状元进行深入详细的调查分析,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所谓的‘高考状元’,未必就是今后社会的顶尖人才。”还有当今社会上出现一种具有讽刺意义的“成绩前十名与后十名”现象:成绩前十名的将来可能回母校做校长,成绩后十名的将来可能被请邀请回母校作演讲。上述现象已经很显然地折射出当前我国应试教育的深层次问题!高考历经风雨三十年,一考定终身,一把尺子量天下,试想,当年在班级成绩很差的牛顿、爱因斯坦、法拉第如果参加这样的高考选拔那一定是这三百多万落榜者的一员了。笔者料想,如果陶老先生还健在,那么,他老人家也许一定会由衷地写出“糊涂的考官”一诗了。

    曾有人讲出这样的话:“儿童本身就是天才,而现代教育则将他们堕落成人才甚至庸才!”这句话也许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感到心悸后会有更多的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