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陶行知教育糊涂先生阜宁中学陈穆 |
由《糊涂的先生》一诗引起的沉思与拷问······
江苏省阜宁中学 陈 穆
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学校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说瓦特庸。/你说牛顿笨。/你说像个鸡蛋坏了的爱迪生。/若信你的话,/哪儿来火轮?/哪儿来电灯?/哪儿来微积分?/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料想,每一位为师者读后一定会比照自己当前的教育教学行为,心灵受到震憾的同时甚至感到内疚与汗颜,但笔者认为,这首诗最重要的意义不是一种指责,不是将我们的脸说红,而是给我们教育带来更多的深层次的反思与拷问。
首先反思与拷问我们当今的教师。此时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叫《两个女人相似际遇两种人生》的文章,文中讲述的两个女人是著名作家三毛和席慕蓉,她们相似的际遇就是在中学里数学成绩很不理想。三毛数学试卷曾被老师批了零分,老师因为生气竟用毛笔在三毛的眼眶周围画了两个“大饼”,然后将三毛转过身来让全班同学嘲笑,还勒令她去走廊里走了一圈,没有想到就这看似简单的处罚行为竟彻底地伤害了三毛的自尊,从而导致了三毛终身情悲观,生活孤独和个性闭锁,虽然她走过48个国家,写下了26部优秀作品,然而可悲的是,三毛永远走不出孩提时那“糊涂先生”留下的心灵阴影,最终用自杀结束了那悲怆的一生。而与之恰恰相反的是,席慕蓉就比三毛幸运得多,她虽然数学也很差,但她却能得到老师与同学悉心的呵护、指导与激励,老师的爱心在她生命中洒满了阳光,激发她对生命充满了无限的眷恋与希望,于是这位才女用她那阳光自信的心态、饱蘸着丰沛的诗情和才情陶冶了无数读者的情操。诚然,这两个先生“制造”出两个天壤之别的人生,这确实让人感慨万端。同样,我们自然联想到当今的学校教育,试问又有多少叶老先生笔下的“糊涂先生”呢?事实上,屡屡惊现于各种媒体上的“歧视、辱骂、嘲讽、体罚”等等“反教育”、“伪教育”的现象与行为,也真的让人瞠目结舌:贵州一幼儿园孩子犯下小小的错误而遭老师体罚导致精神分裂;青岛一13岁小学生因学习不自觉臀部被老师打得黑紫一片;南昌市一个二年级小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老师竟公开骂他是“笨猪”;大连市一六龄儿童因考试成绩差不堪忍受老师的歧视而写下“跳楼日记”等等,这令人不禁发问,这哪里是陶老笔下的“糊涂先生”?这简直就是扼杀孩子个性的“职业杀手”!而且还有一个沉重的数据告诉我们:仅北京市就有30%中小学生在学校里遭受过老师的侮辱或歧视性语言的伤害。由此再环顾一下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芸芸后生们,再反思志拷问一下我们各自当前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过“糊涂先生”的言行,情况一定都是心知肚明的。这里还值得辩论的是,如果小学生学习一时困难就被老师骂成是“笨猪”,那么,爱因斯坦与牛顿真不知道“笨”到何种地步,据说爱因斯坦到五岁才学会说话。牛顿在孩提时代“笨”得更令人吃惊:为了让家里两只猫进出方便,竟然在墙上挖出两个大小不一的洞,目的很显然,大洞让大猫走小洞让小猫行。试想,如果他们生长在我们这些老师眼前和教鞭下,很难想像我们老师们将创造什么样的“国骂”才能“解恨”呢?无论如何,笔者可以肯定地说,南昌市那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总要与比起同年龄孩提时代的牛顿与爱因斯坦强得多,因为至少他开口说话总比爱因斯坦来得早,至少他比牛顿挖洞来得“科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