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谭汝为:云帆沧海路漫远

(2011-03-17 01:50:34)
标签:

杂谈

谭汝为:云帆沧海路漫远——在“首届学术共同体论坛暨学术批评网创办1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时间:2011年3月16日 作者: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关键词: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老师:

我是个爱开玩笑的人,但出席以学术批评和学风建设为主题的会议,内心是压抑、忧郁的。《中国青年报》记者叶铁桥在《学术打假,怎一个愁字了得》一文的开头写道: 2010年11月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上,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用宋词来形容当前的学风:“用李清照的词来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用辛弃疾的词来说,是‘更能消几番风雨’,用姜夔的词来说,是‘最可惜一片江山’。”——其实,我们引用这三句宋词,旨在强调学术批评和学风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和学者的职责。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强大,无不以学术繁荣为基础;但学术繁荣必须以营造诚信求实的学术环境为前提。如果各级各类高校任由无价值的灰色学术和抄袭、剽窃而来的黑色学术肆意横行,最终损坏的将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

学术批评网创建十年,历经风雨,其中遭遇的两个典型案例,皆因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而被告上法庭。一个是天津沈履伟案,另一个是南京沈木珠案。其中详情在此不必多讲,但其共性特征有三:第一、两案原告一方都姓沈;第二、两案原告都放弃走学术批评和反批评的正常途径,而剑走偏锋,都想利用法律程序的“审”,来维护自身所谓的“名誉”。其实质是:想利用法槌打压、扑灭正当的学术批评;第三,两案都与天津关系密切:南京沈木珠案最后由最高法院指令,改由天津市和平区法院审理,听说开庭时间定在3月24日和25日。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学界“大案”,学界、法界、新闻界乃至各界人士将予以特别的关注。

另外,天津沈履伟案和南京沈木珠案,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集中在武汉大学李世洞教授身上。“我居北海君南海”,我和李世洞教授素昧平生;但李先生因支持天津市语言学会的学术打假而发表的一篇学术批评文章,却成为南京沈木珠案的导火索。年逾花甲的李世洞先生为此而官司缠身,数年不得安宁。这使天津市语言学会同仁深感不安。前年冬天和去年秋天,我利用到武汉讲学和开会的机会,两度前往武汉大学拜访李世洞教授。

近年来,武大李世洞、北师大黄安年和在下——三位退休教授,在网上遭到一位冒名“黄安年”的人连续不断的恶毒攻击。该“黄安年”自称88岁,菲律宾国籍,是原北京某大学教授。对其手段可用10字评价——可怜且可笑,无耻复无聊!

“故人西辞黄鹤楼”,和李世洞先生在武汉分手不久,于今“烟花三月”,我们又在首都聚首了,真是感慨系之!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11年3月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