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年7月6日 作者: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不止一位朋友向我提问:为何接连写什么《晨曦中的燕园》《暮色中的燕园》这样的篇什?我只是淡淡地笑一笑,不作肯定的答复。
其实,在别离燕园十九载、人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的变故之后,一切的一切,几乎都无所谓了。但是,我还在乎一点:也许,在我平庸的人生中,大概再也难圆重返燕园之梦了!
作为北大数以万计的研究生学子中平凡的一分子,希望能够从北大的学生演变为这个中国第一品牌学府的先生,我也未能免俗。
其实,这样的机会也不是不曾有过。1996年,在离开燕园八年之后,我下定决心,要报考罗荣渠先生的博士生,罗先生也确曾承诺过要招我做关门弟子、毕业后留校做他的助手。但是,计划不如变化快。1996年4月4日,罗先生突然驾鹤归西。于是,我决然而然地放弃了第二天的博士生入学考试。
后来,从杨立文教授等那里,我得到这样的传闻:因为罗先生的突然辞世这一变故,针对我报考罗先生的博士生这一现实情况,据说,北大历史学系曾经研究决定:如果我达到入学标准,那么我将由当时的历史学系主任何芳川教授指导。
可惜,那时候,我少不更事,而且生怕被转入另一位姓何的教授指导,如上所说,我放弃了入学考试。因此,不了了之。
说起来,我和芳川教授也还算是有一些缘分的。1985年6月,我投考北大历史学系研究生、参加复试时,主考官是罗荣渠教授,而坐在罗教授两边的分别是当时还是副教授的两位少壮派——林被甸老师、何芳川老师。后来,林老师高就北大图书馆馆长,何老师则一路攀升,贵为主管文科的北大副校长。
我这个人是很命苦的。因此,我既没有机会做成罗门弟子,也没有机会做成何门弟子。也正因为如此,重返燕园之梦想,终于化为泡影。
也正因为自己难圆重返燕园之梦想,因此,无论是任教于师大还是服务于法大期间,我总是不遗余力地鼓励我的学生,投考北大的硕士生或者博士生。事实上,也正是在我担任班主任期间,首开师大应届本科生考取北大历史学系、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之先河。
我还一直在感慨:如果有幸成为北大教师之一员,若一辈子在学术上乏善可陈,只能怪自己窝囊。因为北大有中国最好的学术资源,北大有中国最好的图书馆,北大有中国最好的学生。
年逾半生,我之重返燕园的梦想,差不多已经是空想了。我不得不死了这颗心,灰飞烟灭。
然而,我仍然寄希望于我的学生。
我期望并且相信,总有一天,总会有我的学生会替代我圆这个素朴的梦想——在北大,做教授,为人师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2007年7月5日午夜
写于从事大学教育之第二十年的第一天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