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7年7月16日 作者: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来源:学术批评网
我在“老教师”中最后一个发言,并不是说自己像刚才李秀云处长所说的是“大腕儿”,因为就法大而言,真正的“大腕儿”,比如方流芳教授、舒国滢教授、郑永流教授等中年专家,今天一个也没有来。我最后一个讲,是因为论年龄,我确实是老资格的:第一个开讲的是秀云处长,我们都是八一年读大学,同龄,但她生日大我一个月,所以她先讲,我殿后,一前一后,还是合乎逻辑的。
今天是人事处组织的新教师培训环节中的一环,即“中国政法大学新老教师座谈会”,但是很惭愧,与在座的秀云处长、主持人吴平处长已经在法大工作二十多年相比,我也是法大的一名“新”教师,因为我是2003年杀死瘟疫流行的时候才来到这个学校的——此前,从1988年起我一直在北师大历史系工作,前后15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那里。所以,一方面,与在座的大多数比我年轻得多的朋友相比,我是一个“老”教师——今年是我在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研究的第20个年头;另一方面,我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法大“新”教师,因为我来法大才服务了不到五年。
不少朋友给我了一些名头,但我自己最认可的还是“批评家”一说——我记得在一次小型研讨会上,咱们的石书记也是这么叫的,而我也确曾不知深浅地当面顶撞过当时作为首席专家的石书记。既然是“批评家”,而且我可以说是个标准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的那一号,所以我还是先以“批评家”的角色发言。
刚才年轻的于志刚教授、王万华教授发言,这是目前我们学校最年轻的教授、博导,他们出席今天的座谈会,现身说法,很有启示。就我本人而言,我也非常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成为“于志刚第二”、“王万华第二”——刚才于教授说他从来法大工作到破格评上教授,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王教授也是如此。这确乎是青年学人的人生奇迹。但是,恕我直言,无论于志刚教授还是王万华教授,他们用了别人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时间走完同龄人的学术职称晋阶之路,在我看来,这固然与其自身条件分不开,但恐怕也与各种特殊条件和机遇的凑合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宁愿把他们两位的辉煌人生当成法大的特例而非通则。也就是说,如果在座的能有像我这样做八年副教授而未必升成教授的心理准备,也许比期待着在短短的五年之内走完从讲师到教授的漫漫之路要现实得多。
刚才志刚教授说对于学校不要总是批评和抱怨,因为这解决不了问题。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即使解决不了问题,如果遇到问题,也应该及时提出来,该抱怨就抱怨,该批评就批评,至少我们要让学校、让徐校长知道,法大并非无可挑剔,更非尽善尽美。抱怨也好,批评也好,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学校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我们来到这个学校,从此就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为之喜,为之忧,为之努力,也为之奋斗,都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脚踏实地,踏实肯干,也许事情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已经有不止一位老师抱怨过法大的硬件之差,事实也确实是如此。我记得徐校长好像说过法大的办学条件甚至比不上北京的好中学,这一点也不夸张。大家看看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师大附中等名牌中学,甚至看看我们的邻居昌平一中,都让人不胜感慨!至于大学,我注意到在座的有从北大来的,以燕园为例,若漫步其中,姑且撇开大楼、大师不论,单是不是花园但胜似花园的园林式校园这一点,就让我们感到我们学校这两个袖珍校园何以能成为精神的家园?“小而美”,“小”固然是千真万确的,但“美”吗?请问美在哪里?
我还注意到,今天在座的新教师中有一半以上来自非法学的学科——在法大,我们简称“非法”科。我想给大家打一个预防针的是——尤其是对那些从北大、人大、北师大等综合类大学来的朋友,你们恐怕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比如你很可能会找不到你要找的专业图书、专业期刊,从开学典礼到毕业典礼等场合,你还要一再感受到“法科独大”的法大校园文化的洗礼,如此等等。尽管法大正在主动实现从单科向多科性大学的伟大转型,但这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这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要磨合,尤其需要耐心。
最后,我给大家提三点建议:第一,希望各位常到沧海(www.canghai.org)看看,这是法大校友创办的的BBS,由此你可以感受到法大学子的关心、兴趣、问题之所在,这是一座联通师生的金纽带。第二,希望大家多多关心、支持即将创刊的《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第三,希望大家尽早在昌平购房置业,早日过上“痛并快乐着”的“房奴”生活。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