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之——杜甫
(2016-05-03 11:07:59)
杜甫有六首诗被选进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他是我们人教版语文课本选录作品最多的一位诗人。这六首诗分别是《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羌村三首》,其中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就是《杜甫诗三首》。了解杜甫的生平阅历及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内涵和艺术风格,并为以后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家世背景
杜甫和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也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一职。杜甫七岁即开始学诗,十五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可见杜甫从小的家庭教育十分成功。这样“奉儒守官”的家庭,使杜甫自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他终身不渝的忠君恋阙、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课本中的《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羌村三首》中有明显体现。
二、年少优游
正因为有这样较优越的家庭环境,杜甫才能有财力在青年时期进行两次长期的漫游经历。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第二次漫游是在齐赵一带。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如《梦李白二首》、《赠李白》、《天末怀李白》。
这时唐王朝还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他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在这时期写的诗,只有二十几首流传下来,其中有《望岳》那样不同凡响的作品。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三、
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四、战乱流离
杜甫离开长安往奉先县探家,迎接他的是“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的惨状。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也携带一家老小加入了流亡的难民队伍。他先是由奉先逃到白水,后又由白水再逃到鄜州。《登高》《羌村三首》就是这期间的作品。
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收复洛阳,肃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这时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内肃宗新贵与玄宗旧臣相斗争的影响,外调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 “三别”。
杜甫回到华州,已是初夏。这时关辅大饥,朝廷内玄宗旧臣被排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毅然弃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满四月,又在同谷停留一月,走上艰难的蜀道,在年底到了成都。
五、西南漂泊
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严武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在成都节度使幕府中住了几个月,因不惯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严武允许了他的请求。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结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个阶段。
六、江舟长逝
杜甫于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强。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动乱和对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杜甫的诗大部分涉及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可是无处不浸透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杜诗的影响所及,不局限于文艺范围,更重要的是诗中爱国爱人民的精神感召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直到今天还有教育意义。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成熟,奠定了他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苍凉的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