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信快乐>>vs<<情书>>
标签:
话剧<情书>>收信快乐>文化 |

今天,带着任务去北京人艺的实验剧院看了<<情书>的台湾版<<收信快乐>>.
任务的指派者就是我们<<情书>>的导演我的好朋友周可就是小猪的妈妈
....其实没有这项任务,我也一定会去看的,取长补短嘛....一到了实验剧场,一看,
嗬人还真不少呀.这一下子让我想到了我们<<情书>>在上海公演时候的盛况,同样是场场爆满,
心想要是我们的戏也能在这儿演该多好呀..赶快叫停..
别忘了今天来可是向人家学习的.....布景很简单,只有一张长长的板凳横在舞台的中央,居然开的是四面台,哇,有点像演唱会的舞台嘛....由于是不按座位入座,中间的位置都满了,只好坐在边上了.
心想,如果舞台后面也能座人,那到时候会不会影响演员的表演呀.....开场音乐响了,不是熟悉的<<silent
night>>当然不是了,要不就成<<情书>>了,
是一段小提琴的现场独奏,沉静优美...有点味道...男女主人公上场了....演出正式开始了.....
由于<<收信快乐>>是只有两位演员,所以从刚开场的表演上来看不出演员扮演的年龄段,只能从台词上去理解这是两个小孩,当然我不存在这个问题,就算我没有演出全剧,但是对全剧的台词还是熟悉的
.....沙溢演的安迪变成了什么建国,而另外的女演员扮演的梅丽莎也入乡随俗的叫什么淑芬,...
首先这两个名字就让我适应了好久,,不行,我不能带着原先的印象来看这出戏,人家已经把大背景从美国搬到了台湾....所以也要赶快入乡随俗....
.这样的提醒伴随着我看整部戏的过程,因为剧本完全被改动了....所以最后看完之后我得出的结论就是.....这完全就是两部戏了.
.可是它用的是<<情书>>的壳,表达的也是两个人从小到老的书信往来....只是体现的形式和当中的细节完全的不同.....我不能说哪一个更好,我只想说我们的<<情书>>更忠于原著而且表达的涵义更可能深刻一点.
.....
还有我最想对周导表达的,我更喜欢于她把人物分年龄段来表现,这样更能表达出每一个年龄段人物的特点.....<<收信快乐>>没有强调这一点,让后半截老年部分,变的弱化了很多,这是整部戏我认为最失败的一点,因为<<情书>>的震撼应该在最后的老年部分,这恰恰是最感人的部分.....不过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仁者见仁了....
不过要说一点,演员还是很努力的..值得我去学习....剩下的好坏,希望看过<<情书>>的人能在看一遍<<收信快乐>>,或者看完<<收信快乐>>有机会再看看我们的<<情书>>那大家自然就有一个评判了,呵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