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望曹张氏:张家祠堂

标签:
文化宗谱情感宗族历史 |
桐城望曹张氏:张家祠堂
张红兵
2009年3月,年近九旬的伯父张月恒(谱名继实)和我闲话时谈到,我们张氏祖上也是从江西迁来〔2〕,与闻名全国的睦邻故事《六尺巷》的主角儿、桐城“父子双宰相”——清代名臣文学家张英、文史学家张廷玉〔3〕同宗。张宰相一族有张氏祠堂——张家老荫棵;我们山里的祠堂和张家老荫棵的祠堂是一样的,在芋头湾。
桐城市唐湾镇杨树村玉湾组张氏宗祠旧址。2018年3月25日,在堂妹夫吴定生的引导下,张红兵和弟弟、侄儿来到这里寻觅历史的踪迹。
芋头湾即安徽省桐城市唐湾镇杨树村(原属大塘乡胡冲村)的玉湾。2010年12月5日、2018年3月25日,由堂妹夫吴定生当向导,从张湾老宅出发,步行六七里路,我两次来到张家祠堂的遗址,看到了镌刻有《□氏合族建造宗祠捐输碑记》字样的石碑(长82厘米,宽41厘米,厚10厘米),看到了祠堂的木构件等遗存,并对石碑等进行了拓片、拍照。
张家祠堂遗存的《□氏合族建造宗祠捐输碑记》拓片和木构件。2018年3月25日张红兵摄。
从住在这里的同姓族人的家中,得到《张氏宗谱 存德堂》卷之一、卷之四、《张氏宗谱 存德堂 月字号》卷之二、卷之十的残本和残页等。我们注意到:张氏宗祠遗址上后来盖的房屋门牌是胡冲村玉湾组1号。它在“谷歌地球”上的经纬度约为30º00′10.02″北,116º46′32.09″东,海拔367米。
经我对《□氏合族建造宗祠捐输碑记》拓片进行仔细地辨识,惊喜地发现:碑文中确有本支“存德堂”号和十五世祖盛德公(我的高祖父)、盛礼公(我的高伯叔祖父)等人的名字。关于建造宗祠碑的年代,我的初步考证结论是:此碑立于清朝光绪八年农历壬午(公历1882年3月),距今(2019年)已137年。这通建造宗祠碑非常重要。它是目前发现的准确地记录本族张家祠堂历史的一件实物,亟需妥善地予以保存。至于此碑碑文的具体内容,详见拙文《桐城市芋头湾〈氏合族建造宗祠捐输碑记〉初步研究》(载“安徽桐城望曹张氏”的博客〔2018年8月8日〕与微信公众号〔2018年8月21日〕)。
《张氏宗谱 存德堂》(卷之一)的《宗谱目录》载明:此套家谱的卷十四内有《建祠碑记》和《捐输碑记》;但我至今未看到这两篇文章。这两篇碑记中涉及的“祠”,我想,应该就是位于芋头湾的张家祠堂;而这篇《捐输碑记》,则为《□氏合族建造宗祠捐输碑记》的省称。
《张氏宗谱 存德堂
月字号》(卷之二)中的《名扬、海峰二公合传》载明:“于同治甲子年(1864),合族老成诸公议举二公……建祠宇”〔4〕,为计划建祠之始;若确在捐输碑所立的当年——1882年建成宗祠,其间经历了18年。
芋头湾的张家祠堂究竟是在什么时间灭失的?这是存在我心中很长时间的一个疑问。现在好了——自从互联网上的“桐城望曹张氏八修宗谱群”建立运作以来,通过与宗亲张继宁叔的交流,我有了一个新的收获。现将我与继宁叔的聊天记录如下:
2018年8月10日早上10:00
张继宁:张家祠堂过去听老年人说,是早年发大水起蛟(其实就是泥石流)冲倒的,后来政府改做了胡冲小学,我小学就是在那里读完的。
张红兵:我一直在打听张家祠堂是在什么时间拆掉的;今天从您处得到了第一手口述资料。叔叔可否再向老年人请教一下:这“早年”有多早啊?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还是在之后?当年是否发生了什么特殊事件?比如说:日本鬼子进中国、当年发生了大旱等。窃以为:考证张氏宗祠的灭失年代,也是本次续谱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张继宁:张家祠堂何时拆掉的,我来问清楚。
张红兵:叔叔问清最好。另外,烦请您就此写一篇介绍张家祠堂的短文,以便收入新谱。
张继宁:写一篇介绍张氏宗祠的短文没问题,待我把有关情况了解清楚一点。
我期待着在本群内早日拜读继宁叔的大作!期待本族第八次续修宗谱早日成功!
【注释】
〔1〕〔3〕《桐城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9月第1版,第141、805、807—808页。
〔2〕参见2009年3月15日 20:47张红兵与伯父张月恒谈话。
〔4〕引自此书第22页。
2018年写于安徽省五河县城漴河之滨初稿
2019年3月5日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福音堂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