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习俗沿袭健体
杂树头水洗澡祛邪
2006年5月4日
昨天傍晚,我们从乡下回到县城家中。
今天,艳阳高照。但是,天气预报:未来两天冷空气南下,将有一个降水过程。
下午,乘天气晴朗,妻把前一段时间从剑坪山茶场折来的杂树头、挖来的中草药淘洗干净,放进大钢精锅里,兑上一大锅水熬汤,让女儿和外孙洗澡。
这是本地的民间习俗。《五河县志》第二十五章第二节“生活民俗·生育”载:“孕妇生育3日内以艾水洗澡,称‘净邪’”⑴。
“净”,洗净;清除⑵;“邪”,中医病因病理概念之一,有“六邪”说,属外感致病因素,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异常的气候。在正常的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等,也是自然界中应有的气候变化,故称为“六气”。由于六气的不断运动,更移变换,而有一年四季八节的气候不同。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和适应了这些变化和规律,所以正常的六气不会导致人体发病。只有气候异常、急剧的变化,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再加之人体抵抗力不足,适应性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古人把这种能够致病的气候变化,称之为“六淫”。“淫”,即淫胜太过的意思。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称之为“六邪”⑶。
中医学者通常把类似于西医的微生物等的感染的疾病称为“时令病”,外六邪是时令病的病因⑷。在中医病因中,六邪不仅仅是一个气候变化失常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致病邪气的概念,并且是一切外感病邪的总称⑸。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即是说,如果身体强健,病邪(即细菌病毒),便不能乘虚而入⑹。
据此,县志所载“孕妇生育3日内以艾水洗澡……净邪’”,把它译成通俗的口语就是:孕妇生孩子后,在3天之内,使用艾熬的汤洗澡进行消毒,洗净、清除细菌病毒,预防微生物等感染的疾病。
女儿生子后7天出院。回到家后,妻已让她们母子洗过一次杂树头水澡,今天是第二次洗。为何要用杂树头水洗澡?按照本地民间的一般说法,主要是预防或者治疗湿气、身上生疖子、起姜片、长疙瘩等皮肤病;用来熬水的也不限于艾一种中药材。至于杂树头,特点是“杂”,可取除了大关杨、法国梧桐之外的所有树木的枝叶。妻在熟人帮助下,尽剑坪山茶场山上坡下、田头地边所有,随机取样,共采折、收集到14种植物枝叶、茎叶或全草,它们是:
艾、枸杞枝、土龟草、紫金龙、臭蒲根、椿树头、臭槐枝、杨槐枝、柳树枝、桃树枝、梨树枝、石榴树枝、板栗树枝、陈年大蒜辨。
实际上,以上一些植物,并不在国家药典所载中草药的范围内,而是民间口耳相授、世代相传的习惯用法;与其说它是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的一个偏方或者验方,倒不如说它是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自觉强身健体的一种体现。
注释:
⑴五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五河县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610页;
⑵见高级汉语词典,http://www.iciba.com/search?lang=utf-8&s=%E5%87%80&d=PWDCCAC;
⑶见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科研处编:《中医基础理论问答》,1980年4月,第110—111页;
⑷见金色走廊BBS,http://lf-www.he.cninfo.net/cgi-bin/bbs/printpage.cgi?forum=1&topic=499;
⑸见百拇医药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6/04/12/96/24/31.htm;
⑹载《中医治病的概念》,http://www.healthliving.com/co/gcm2-04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