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谢绝收藏和转载!谢绝收藏和转载!谢绝收藏和转载!
忙碌的春考后,紧接着迎来了女儿和朋友,“赶一样”节奏,突然闲下来,好像不适应了;昨天上班总有恍惚感,LG公出从深圳赶回来,嘱咐“好好歇歇”,20:30就入了梦。
今天没课,睡到“自然醒”,本以为“恢复正常”了,谁知依然晕乎乎地,头脑不清晰。与几年前的精力旺盛比起来,实在天上地下之别;多少有些担忧了:难道,“老”的症状径直攻击了我的智商?
不甘残酷的衰老现实,试图与年龄抗争;上午爬了小区里的马山坡,午后小寐,此刻强撑着精神,坐下来回叙,尽可能享受自由时光。
2025年1月22,小年。
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传统的“小年”,民间流传着很多与“小年”相关的谚语或习俗,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的是与“吃”有关的“二十三糖瓜粘”,记忆最深的是也爷爷、妈妈从集市上买回来的那一块块梦寐以求的“糖瓜”,尽管一口咬下去“粘牙”的痛苦也记忆犹新,但那“甜”却仍是最美的回忆。
“小年”还是传统“辞灶”的日子,传说是辛苦了一年“灶王爷”要到天庭“述职”,老百姓便燃放鞭炮“祭灶王爷”,以期待他能“美言”几句,让主人家来年丰衣足食,有吃有喝。
过了小年,当年新婚的媳妇儿就不能“回娘家”了,意思是“年已经开始了”,家家户户也到了“忙年”的时候,“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把肉猪,二十六买美酒,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洗洗皮儿,大年初一长精神儿”,更是老少皆耳熟能详的谚语,“盼年”的心情跃然韵律和文字间,很是幸福和喜庆。
还记得,爷爷曾不止一次幽怨地说,“家里有人在外,没回家,一般是不过小年的”。那时候父母两地分居,也没有年休假,兢兢业业的父亲总要等到腊月二十七、八才风尘仆仆地用自行车载着年货回家,也带回一家的团圆和快乐,爷爷才咧开嘴笑起来,妈妈房前屋后忙起来,我们兄妹仨在寡言的父亲身边绕着,或者帮父亲“炸年货”,一起“忙年”。那些清晰而珍贵的画面,就像一幕幕活灵活现的电影画面,始终伴随着我的成长和生活,即使慈父已去世10年,每到“小年”,我的记忆依然会像回放电影,越放越清晰,越放越难忘。
今又“小年”,我“宅家”咳嗽,LG依然在单位和家之间忙碌着,女儿每年都为我和老妈网购的“春联”已到货,并预定了腊月二十八(无三十)夜间的回家机票,我瞬间有了“年”的感觉,喜悦也袭上心头。
和妹妹、妹夫,还有已回国的外甥,到老妈屋里,陪老妈一起过“小年”,吃完“小年”的饺子,各自回家,期盼着“年”的到来。
人间逢小年,所求都如愿:小年快乐呀!
一张车票,一个日期,让久违的温暖变得触手可及。
风是甜的,雪是暖的。走过千山万水,穿越人山人海,年年奔赴,年年热爱与团圆,年年幸福与美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