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户外之1013,走进黑龙峪

标签:
黑龙峪石头古村古槐千年官道户外 |
分类: 妈咪的文章 |
前言:
谢绝收藏和转载! 谢绝收藏和转载!谢绝收藏和转载!
今天结束了一个班本学期的任务,督导听课也基本完成,接下来的几周工作日就只需隔三差五地起早贪黑了,感觉很轻松也很愉悦;晚饭后有了闲心思陪LG去“逛”烟酒店,了解行情。回家后,LG又专心“侍奉”一壶茶,一边品茗,一边闲聊,还抽闲玩了会儿游戏,实在太舒服了。
夜深人静,意欲等女儿下班道“晚安”,便暂时坐下来,回叙滞后流水账,借以消磨闲时,也可一日上传2篇博文了,希望能拉近与“即时”的时间距离。
2024年10月13日,走进黑龙峪。
友人邀约到“黑龙峪”古村去,晨跑后我和LG自驾,按高德指引一路畅行,绕过省道、国道、县道、乡道,在山里转圈圈,如约抵达位于大山里的“黑龙峪”。
黑龙峪位于济南南部,距济南奥体中心直线距离仅7余公里,是一个形成于明代末年的古村,因位于黑龙峪的山峪内,村以峪得名,沿称黑龙峪;村内200余户,700余人,隶属于历城区港沟街道。
沿公路旁一条青石板路走进古村,村头有一座拱形石门赫然入目,这便是黑龙峪村的标志性建筑,村民俗称“阁子门”,它是村子的大门,古时用于抵御山匪和盗贼;“阁子门”顶部还残存着M爷爷的头像,栩栩如生;脚下磨得锃亮的石板路,石头堆砌的阁子门,纯天然的石墙砖屋,让人悠然而生历史的沧桑感。
“阁子门”在村中古道上,高4米左右,中间为拱门,供人车通行。村里人讲,以前“阁子门”上有座小庙,特殊时期被拆,“阁子门”因建造坚固才得以幸存。现“阁子门”两侧连着两户人家,颇像称重“天桥”的意思,又像联排别墅的公用阳台。“阁子门”东侧有一座保存完好的院落,门楼高达,古朴中透着气派,是黑龙峪保存最完整的老宅院,院落由势头堆砌而成,木门木床,古色古香;院中仅一耄耋老人居住,儿孙们都已在城里安家,唯独他愿意固守着生活了一辈子的古宅院,平日里在古槐下和村民们聊天、喝茶,谈古论今。
“阁子门”北面不远有一座独门小院,大门紧闭,是黑龙峪的观音堂,现已整修一新,称“观音禅寺”;据说寺内观音殿很有特点,一般的观音殿都坐北朝南,而这座却做南朝北,属典型的“倒坐观音”庙。村民们说,这是为了让观音目视村外,把守着北大门,保佑百姓平安。还据说,寺内有一棵4、5百年的银杏古树;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会前来祈福。我们此次拜访,寺庙关闭,擦肩而过,实在遗憾。
据说,村边山崖下还有“会仙泉”,常年不枯,涓涓细流流入乱石堆砌的椭圆形泉池内,村民视其为神水,相传常饮此水可防病。
村中距“阁子门”几十米,有一棵参天古槐,虬枝如龙,据“古树名片”介绍,树龄已800多年,比古村还历史悠久。
村中有一饭店,村民自营,热情地道;男人们围炉打牌,我们几个中年妇女驱车到山坡上,“捡拾”村民们弃而不要的柿子,路遇几伙与我们一样来此消遣的城里人,也加入了“捡柿子”的队伍,村民路过不仅不“撵”走我们,反倒热情“邀请”,连声说“摘吧,只要别弄坏树枝就行”,闲聊中得知,今年的农事和行情,“今年山货的市价极低, 请人采摘工钱太贵,不值得;宁愿让柿子烂在树上了。但为了树木冬天活下来,又不得不摘...”,听上去,我们这帮“掠夺”一般的城里人,反倒像是做了一件好事。
善心、好奇心...多心并举,摘了太多的柿子,几家均分了,依然像“负担”一样;回家不敢怠慢,网上搜索,学做“柿饼”, 十之一二,全是创新,累得腰酸背疼,也不知能否变成“美食”。
午饭后,男人们继续酣战,我们转战“潘家场”,去探访坊间流传的“千年官道”。
潘家场村的北山上,有一条长约1500米的古道,镶嵌在山背上,据村民讲这条古道是古代官道,形成已久,由大小不一的石板、石块铺设而成,具体哪个年代修建不得而知;但相传唐李世民东征时,曾沿古道行军,据此推测,该古道约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 沿着古道步行近千米,古道宽约1至2米,大部分保留了原始风貌,两侧松树茂密,蜿蜒起伏,有多处转弯,行走困难,据说此前,这曾是一条村民进出济南的近道。古道很长,始于莱芜,途径泰安、西营、潘家场、小岭村、扳倒井等地,然后进入市区;以前村民为了生计,曾挑着山货,经这条古道到市区大观园售卖。如今,已成为户外运动者中意的景点之一。
深秋时节, 走进黑龙峪,听石头讲述500多年的古槐故事;
驱车潘家场, 探访千年古道1300多年的官道历史。

P25
P34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