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谢绝收藏和转载!谢绝收藏和转载!谢绝收藏和转载!
莫名其妙地没了激情,对生活失去了热爱,情绪很低落,干什么都无精打采地,甚至感觉诸事不顺、时时不开心,甚至都没心思逛博园、
发博文了;也试图强迫自己“走出”情绪的阴霾,可也事与愿违 ...;意识到严重,感到了恐慌,仔细想,试图寻找原因,又好像没什么不正常,一切都还是老样子;这样的负面情绪和坏心情搅扰着,尽管也在周末“陪”在一起,也赏了元宵花灯,也吃了团圆饭,可是还是提不起精神,难道是“开学综合征”提前了?
昨夜入睡过了凌晨,又被烦事所扰,仿佛一夜都清醒着,又好像一直在梦里,清晨早早醒来,大脑很混沌,情绪愈加低;极不顺流儿,烦躁地催着LG“上班”走了,百无聊赖,坐下来,码字回叙,试图走出情绪的“低谷”。
2024年2月11日,回娘家的日子。
龙年初二,“回娘家”的日子。山东习俗,出嫁的姑娘过了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就不再“到娘家”了,听爷爷那辈的老人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生养的家已成为儿子、儿媳的“主战场”,一切都归由哥嫂所有,凡事都得遵循(儿子、儿媳)哥嫂的意见;还有人猜测说,“出了嫁的姑娘回娘家,会给娘家带来霉运,对哥嫂等也不吉利”民间的讲究,无所谓真假,也不必“非”此不可,但有的人家很讲究,凡事不敢越“习俗”的雷池半步;但我爷爷一直对晚辈很宽容,慈父工作在外离家远,又官差不由己,只有过年才能“探亲”回家;逢年过节,爷爷总把“
只要对我的孩子们不好,就不讲究”这句话挂在嘴边,也试图堵住邻居们“八卦”的嘴,也是让在家的叔婶们心宽,更让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慈父“舒坦”。
父母和叔婶们也延续了爷爷的心思和做法,这让我们这些远离老家、回不去的晚辈们自由之外,也万分感激、感恩,一家人的亲情不仅没因“礼俗”聚少而淡薄,反倒愈加团结、愈发亲密。
随着年龄增长,我也为人媳、为人母了,难免会被与我家不同的“老观念”束缚,甚至难为得欲哭无泪;每年的初二几乎“不能”回娘家,父母都是宽慰,催着我“守”别人家的规矩;长此以往,别人家也成了习惯,好像我必须遵守他们的规矩、而我家“没规矩”一样了。
再后来,父母与我同住一个小区了,女儿也外地读大学,她才用“
自己也在外,也回家过年”的事实、用成熟的观点和强势的自主自立“挣”来了“在济过年”的权利,我和LG抽空回去看看,这才有了“初二回娘家”的机会和条件,尽管别人家仍一肚子意见,常指桑骂槐,甚至讥讽“不孝顺”,但我们也得照顾女儿情绪、也需“一家团圆”,LG心里不悦,被小棉袄“牵挂”着,也渐渐地只能这样了。
但好景不长,我只正儿八经体验了一次“初二回娘家”的礼遇,慈父便于入住新家的初春步行辞世了;我们仨理所当然地主动要求“在济过年”,陪伴孤身一人的老妈;而妹妹家都回婆家,也同样因“别人家的媳妇”而从未在初二回过娘家。父母,或现在的老妈多年来从未有过半句怨言,总是说“先让着别人家”“别让别人不舒服”...。
去年初春,妹妹的婆婆辞世,老家没了长辈,龙年是她们第一次“在济过年”,用妹妹的话说叫“不知道在济南怎么过”,于是妹妹和
妹夫都“勇挑重担”,主动承接了“春节值班”,一起吃了除夕的年夜饭,妹夫初一、初二连续值班,妹妹初二值班,压根儿忘了“初二回娘家”的事儿,尽管老妈有言在先“各顾各的”,我心理总还是有些不适的。
我和老妈一楼之隔住着,平日里几乎每天都去看看,但我仍守着“大年初一不回娘家”、“初二回娘家”的规矩,这也影响了女儿的“年礼”观。初二清晨,女儿刻意不睡懒觉,简单吃了早饭,穿上崭新的衣装,象征性提留着“走亲访友”的年货,穿过不足15米的院子,LG、女儿陪我一起“回娘家”。
但后来,老妈改吃素食,便不“留”午饭了,闲聊几句,就嘱咐“难得还在回来,你们去逛逛吧”。
今年的初二,又是如此,早饭都说“没胃口”,开始想念粗茶淡饭了。这可难不倒本厨,年前早有准备,调一盘咸菜丝,煮一个玉米,每人一碗鸡汤,清爽解腻,恰是年节时最受欢迎的饭菜。
“回娘家”的初二,没在“娘家吃饭”,却是“肠胃”最忙的一天。早饭后,象征性去“回娘家”,老妈催着“出去玩儿”,我们仨径
奔市里,赴高大哥约好的几家人一起的午宴,四个晚辈都是新上海人,都很优秀,却各有性格、各有所长,阅人也像读书,收获不小。
午饭后还到楼顶观光,不胜酒力的LG“见好就收”,赶回家“睡一觉”,又去赴同窗专为女儿设的“团圆宴”,同班同窗JB几年前离婚,
成人未成家的儿子从妈的老家乘火车赶来,匆匆吃几口,大家道别回家,留下孤独的爷俩儿“聊几句话”。内心不由酸楚,既为老来孤身一人的JB,也为“挂着”双方的儿子,却也对他们50多岁仍敢“扯断纽带”、争取自由的勇气和做法有一丝丝佩服,毕竟我们这个年代的夫妻,很多都被“一张纸”或“为了孩子”或“面子”而约束了一辈子,失去了个性自由。

P1
想念粗茶淡饭

P2 炒得热火朝天的《热辣滚烫》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