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谢绝收藏和转载!谢绝收藏和转载!谢绝收藏和转载!
今年听的最多的是“极端天气”,先是初冬的极暖,后又是岁末的极寒,把“极端”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也让人们对天气的各种“异常”都能淡定接受,见惯不怪。又听说,即将迎来的2024年又是一个“极端天气”增加的年度,人们早已不再疑惑、抱怨和指责,更多的是默默地,“就这样吧”。
此刻,窗外正是今冬的“极端”雾霾天气,各个高速路口均已封闭,女儿预定的回家航班“延时”1小时起飞;我时刻关注着网上的“最新”情况,以决定何时出门、走哪条路去机场接女儿。
而我的回叙,也恰到半月前的“极端”,多年不遇的“极寒”。
2023年12月14日,雾凇来啦!
现在的天气预报真神奇,能精准到某事某刻的精确天气状况,不得不佩服高科技的力量。
昨夜城里下了点儿小雪,尽管天寒地冻,但环卫提前撒了融雪剂,并未影响上班的出行,站在路边,裹紧大衣等班车时,仿佛也为体会到“极冷”。
位于郊区、双山下的新校区,温度比市里低5度左右,一下班车就被一股寒气逼得倒退,寒风嗖嗖地,直往脖子里灌。老天爷一上午都阴沉着脸发威,仿佛在提醒“快回家”,“午后15:30的降雪即将来袭”。
冷,是冬天的常态,在一定限度内大家都能忍受;雪,是冬天的使者,再冷好像也喜欢白茫茫一片的感觉。但是,就在天气预报反复强调“极端”“暴雪”的时候,其他院系的“周四下午坐班”都毫无悬念地取消了,好让辛苦的同事们在暴雪来袭前回到市里的家,也免得“巨堵”在路上,老人孩子家人一起的担心和焦灼。
我们系却在班车即将发动时下了“集合”通知,家有小学生的几位商量一下,分别给副主任请了假,我周二下午刚请假去了魔都,不好意思“无故”缺席,却也盼着“剩下人少”“集中,无意义”而能“得福”,侥幸“准予”回家。但群里一直没有动静,一向自觉的我只好“乖乖”在办公室等着“时间到”。
会议室外却仅我和另2位男老师候着,时间过去了一刻钟,仍不开门,也不见人来;三人一起去副主任办公室,“只我们仨”,于是“会议”改成了“分派任务”,地点“就在主任办公室吧?”
作为老同志,好像我还是受到“优待”的,分派一些“凑”资料的活儿,其实都可在网上进行...;回到家的同事问候我情况,嘱咐我“小心”,市里的雪已积得很厚,雪下面是巨滑的冰。校园里的雪,更是洋洋洒洒,大有“不停歇”的劲头,先是冰雹,又是冻雨,接着便是鹅毛一般,顷刻间校园就变成了美丽的童话世界。
雪景越来越美,温度越来越低,回城的路越来越“漫长”,班车内的暖风使玻璃上结了一层厚厚的窗花,看不见窗外的世界,只从窗缝里感受着“极寒”的厉害。
做好了“巨堵”“严重超时”的准备,定好闹铃、闭上眼,在哈气温润的车里放心地睡大觉;一次次醒来,浑然不知“车在何处”,一次次擦了玻璃猜测判断,距离“到站”还遥遥无期,窗外的雪景却已美得一塌糊涂,人人都在夸赞着“雪景”,我也在慢悠悠的车行中赏到了雪乡遇见过的雾凇、冰挂,美不胜收。同事们也在感叹:“美得不得了,出行也困难得不得了”。
好不容易下了班车,乘坐的公交车却迟迟不来,马路主干道上融化后的“雪水”,湿滑难耐,车辆都小心翼翼地慢速驶过;人行道上已出现严重结冰,“出溜滑”已是常态;选择弃车而公交的人多了,每人
敢骑共享单车了,公交车一来,呼啦啦,摩肩擦踵地乘客蜂拥而上,秩序不乱,却拥挤难耐,寒风早已把人冻成了“冰棍”。如此寒冷的冬季,如何强度的暴雪,如此恶劣的出行...,已不在20年的记忆里。
终于,我也踩着人行道上的“出溜滑”,亦步亦趋地“蹭”回家,一颗悬着的心才落地,老妈和LG也才放心了。
不出泉城,就可赏雾淞了;极端天气,进到室内,愈觉温暖。有人牵挂,有人叮嘱,更是幸福。
P1
公交回家

P2

P3 泉城雾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