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播出时间:2月2日,在中央四套下午4:15分播出。
公元2009年冬末春初,国清寺里的梅花又一次绽放了,就像以往一样,这棵已有1400年历史的老树又开始了新的轮回。梅花老树栽于公元598年,那一年,位于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刚刚建成,为的是纪念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高僧。他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出生于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在这个时期里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成了人们普遍接受的信仰。《妙法莲花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文长达2348字,全部由原始梵语组成,普通僧人即便能做到流利朗诵也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学习。可就在公元545年,一个7岁的小男孩随母亲来寺院听法,无意间听到了寺院的僧人在念诵这段经文后竟一字不差地把它背诵了下来,这个孩子就是梁朝权贵益阳侯陈显祖的第二个孩子,名叫陈王道。13年后,他变法号智顗,拜慧思禅师为师。德高望重的慧思禅师向智顗传授了《法华经安乐行品》。
几年之后,智顗在同辈兄弟当中脱颖而出,已然是慧思座下“说法第一”的弟子。公元567年,30岁的智顗告别师尊背负着“传灯化物,救渡世人”的重任下山弘法。
这时候的南京,是陈朝的首都,称为金陵,代梁而兴的陈朝继承了前朝崇佛的传统,朝野上下宗教思想活跃。智顗精湛的辩才令僧俗信众无不惊叹。智顗开讲《妙法莲花经》,为说一个“妙”字的圆融不可思议的境界,就讲了90天,佛史中译为“九旬谈妙”。
8年之后,一直留住瓦官寺弘法,声望日隆的智顗,突然做出了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决定。公元572年,智顗上书宣帝,请求离开金陵,入天台山苦修。
受着朝廷优禄供养的智顗,反思8年来的金陵弘法,发现追随他的人们往往留意于高位虚名,而不能摒弃贪执,真心修持。徒众越来越多,而能领悟真谛的人却越发稀少了。
公元579年9月的一天里,智顗和他的几个弟子们出现在天台山这片道教的圣地上。在天台山苦修的一段日子里,智顗白天以采摘野果度日,晚上卧地而眠,过着艰苦贫寒的生活。国清寺外的一片农田,寺里的僧人每年都在田地里耕种、收获,他们每餐的菜食都是自给自足。这体现了“农禅并举”的修行方式,改变了佛教最初自印度传来的不事生产、托钵化缘的修行方式。智顗初到天台时,就向僧众们提出了这个重要的主张。
智顗到达天台后,就修建草庵,逐渐落成伽蓝,天台法脉自此创立。吸引了无数信众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前来听法,也有人来祈祷好运。
公元591年,平定江南的晋王杨广年仅20岁,他对前朝的国师智顗慕名已久,屡屡致信求见智顗。避祸暂居庐山的智顗在杨广的敦请下,来到扬州。他为杨广授“菩萨戒”,杨广则封授给他了智者大师的称号。智顗和杨广成为了师徒。
公元597年的冬天,晋王杨广派使者入天台山,再次迎请智者大师出山讲经。60岁的智者大师离开了天台山。走出百余里之后在石城寺歇了下来。当晚,大师忽感不适,他对弟子说这不过是旧病复发,嘱咐他们不要忙乱。随后,他打起精神,命弟子灌顶笔录,口授了一份信函留给杨广。夜间,大师唱三宝名,如入三昧,端坐入灭。
智者大师圆寂后的第二年,在杨广的主持下,一座恢宏的庙宇在天台山上建立起来。智者大师的继承者灌顶在大雄宝殿的东侧栽种了这株梅树。按照智者大师的遗愿,这座宏伟的寺庙命名为国清寺,蕴含着“寺若成,国则清”的美好愿望。
在天台山静修的智者大师,生长于儒学世家,在道家的圣地进行苦修,在佛法中找寻真理,收获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不但圆融了当时所有佛教学派的不同思想,也从义理和修行上破除了儒、释、道三家的隔阂,使得师法印度佛教的天台宗,在解释体系和阐述方式上更容易被中国人理解。自此,这三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不但有了理论上的沟通,也有了实践上的共同,这为他们在以后1400多年间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奠定了基础。所以,智者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东土释迦”。
而以慧思、智顗的思想为核心的天台宗也成为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
国清寺,在迁徙流转的岁月中,智者的衣钵不知不觉已经传到了第93代。
古寺苍穹,寒梅点点。古老的中华大地历经劫难,终于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升平盛世。曾经几度暗哑的国清寺古梅,再一次含苞待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