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深打动我的,是这个城市的魔幻带来的人们对身份的迷失。

我想表达对上海历史的一种认识,那不光是我个人对她的认识,也不光是中国对她的认识。比如她影响中国,与世界对接,我更想寻找她与巴黎、伦敦、纽约、东京等等世界上重要城市的精神气质上的联系,寻找推进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进程的魂魄所在。

曾经我也困惑很久,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传达上海的核心之气?什么才是这座被过度表达的城市的灵魂?为此准备的这一年时间里,前期在收集资料、访问上海文化人,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我在上海武康路很随意地找了个房子租住下来(后来发现那是上海的核心区域),半年来的每一天都在感受上海,早上会去买早点和买菜,观察市场里的各色人等;散步特别勤,不管是在租界区还是某个里弄,我都在琢磨,在感觉,在触摸——这样的环境到底会给我什么启发?
在我过去很长时间对她阅读的经验,以及工作后又不断与她来来往往的体验里,上海永远是精致的、浪漫的,她对品位和品质的讲究,对我或者大多数外来者都形成了顽固的印象。但当你进入历史,当我在邵隆图先生的家里,看他保留的母亲的旗袍,父亲当年参加酒会的一些牌子,他们结婚的请柬,我很直观地感受到上海;尔冬强家里的文献和古董更是埋藏着老上海的精彩!这个上海,带着感性扑面而来。

邵隆图先生让我知道,曾经的一代上海滩商人是在追求“上善若水”,而不是追求经济利益或个人成就。这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我也将它表现在影片中,相信对历史有一个新的解读。
我还和朱维铮教授聊,我也跟周立波聊。我也会通过周立波的角度来展示上海的味道。正如周立波这样的“老上海”,外表一派轻松和搞笑,骨子里却透着很严肃很纯粹也很理想主义,他最打动我的,是他在寻找和表达上海精神。这不也是我要找的上海的灵魂?
剧中的杜月笙
上海,跟道家文化对人的认识一样,她也有三魂六魄,不止一个灵魂。这也是我始终不能用一句话或一个概念来论定上海,她的包容,她的多面性,正是她对我们展示的活力来源和魔幻所在。她就是一个谜。如果说之前我拍的《故宫》是一个国家的记忆,那么《外滩》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寓言。
这所有所有,最深深打动我的,是这个城市的魔幻带来的人们对身份的迷失。

左为剧中人物叶澄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