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录片《敦煌》的故事(二)

(2009-07-10 23:32:14)
标签:

文化

分类: 典藏历史

 

《敦煌》第二集《千年的营造》看点

 

纪录片《敦煌》的故事(二)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跨越1600年,这1600年里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中国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都留给莫高窟不同的印记和风格。莫高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的地方是怎样从一个荒芜的沙漠中的山丘成为一个宗教艺术的圣地?它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这其中它又历经了战乱、阴谋和杀戮,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用信仰的力量构建的一个接一个美丽而多彩的洞窟。在长长的历史中,绝大多数竟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今天我们再去观看这些艺术珍品时,它已经不再是历史的颜料,很多壁画的色彩和线条在慢慢的消退,它曾经的功能和价值也许被很多的人遗忘和误解。

 我对敦煌洞窟和壁画的理解是这样的。敦煌是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思想概念,更是一种文明象征。敦煌不仅仅是线条的艺术,色彩的艺术,构图的艺术,空间的艺术,想象的艺术,浪漫的艺术,写实的艺术,自然主义的艺术,更是灵魂的艺术,心灵的艺术,还是走向觉悟达到某种境界的艺术。敦煌不仅仅只有艺术,只有美的欣赏,美的震撼,美的传承与流转,还有人性中的真诚和生活中的真实。在理想和现实之中,它不仅仅只留下一些愿望和憧憬。 它本来就是一种真实和自然的历史存在,直到今天,这种真实的历史存在依然活在现实中的敦煌。敦煌的美和真之中,孕育和生发着人类永久的善,这是人性心灵最深处的大善之道。一千六百年来,甚至从更久远的时间以来,人们对这种大善至善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善的昭示和信息就存在在一幅幅洞窟的壁画里,一个个生动的表情里,一条条飘舞的衣袖之中,甚至在那些最精彩画幅的每一个线条里,你都会看到一个自然、松弛、通达而饱满的精神,一种行云流水中至真至诚至善至美的气息,简单至极,又灿烂至极。站在这些线条面前,我揣测,画下这些线条的人或许早已忘记了绘画与创作,他们只是在一种最自然和真实的状态中表达了自己。

 我希望在《敦煌》的创作中,表达一种人性的冲突和不确定性,比如对斯坦因和王道士的不同定位和评价。在创造的同时我们又失去了很多,我们希望得到自由的同时,又在禁锢自己。在一些人得到的时候,另一些人会失去,这种冲突永远不可避免,站在不同的价值观和利益背景下,人们总是有着不同的说法。我们希望得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但我们总会在不确定中感到焦虑和危机,我们制造一个光明和灿烂的景象之后,我们依然还会遭遇这种挫折、战乱、饥饿、死亡和破坏。敦煌莫高窟就是这样一个循环,所以说光明的幻想是个真实的存在,创作这部剧不仅仅想表达以上这些表述,还想表达,尽管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幻想,但我们依然要去创造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纪录片《敦煌》的故事(二)  纪录片《敦煌》的故事(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