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气熏人帖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台北故宫》 |
在宋朝,“苏,黄,米,蔡”并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诗写的很好,书法呢?人们以为他在书法上的突破是因为碰到苏东坡。
他和苏东坡亦师亦友,据说,他在一生对苏东坡的崇拜,反叛、回归和超越中,黄庭坚完成了自己书写风格的蜕变与成熟。
早年他崇拜苏轼的书法,连拿笔的手法都学习苏轼的单钩。
之后,向颜真卿学习,《天民知命》可以清楚地看出是模仿颜真卿的痕迹。
苏东坡对他早年书法评价不高——“多俗笔”, 这句话估计让他很郁闷,给他很大的刺激。“俗”成了他一生最怕听到的字。
“抛弃了苏轼的执笔方式,用双钩高提笔,令手腕随自己的意愿随意运动。他选择草书突破。”
当在长江三峡边上陪陵看到怀素的《自叙帖》真迹后,使他震撼、痴迷。他便废寝忘食地开始临摹。
《花气熏人帖》便开始创作于这个时候。
“此帖尺幅虽小,却有诸多变化。笔画干、湿互见,重者密,轻者疏,结体倾侧,重心忽左忽右,欲离又合,顾盼有情,行列参差,大有可观。”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觉得这个字写的很帅、很潇洒,估计黄庭坚是不是也想象自己是这样。第二次看到它的时候,突然被其中的一笔给牵引住了,心中泛起一种莫名的感动。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一千年前的东西会让今天的人痴迷,如果你有心,读懂他或它,它会产生一些心心相映的化学反应。
“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这首诗,传达了黄庭坚对自己年龄、岁月、春天、生命创作许多复杂的经验;更把黄庭坚平日严谨的中锋线,和草书中的宛转结合起来,是欣赏书法不可多得的佳作。”
200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以这幅书法制作广告片,由歌手林强,以河洛闽南古语吟唱这首诗,搭配现代节拍,是一种创新。
这是我们纪录片《台北故宫》中的一段话:“公元1100年的一天,黄庭坚正在家闭关修行,突然有人送来满屋子的花。送花的是驸马王铣,因为黄庭坚曾答应给自己写诗,但过了好久也没收到,就送花来提醒他。可没想到这花气却完全扰乱了黄庭坚的禅定。
‘我的禅定就被这花浓郁的香气打破了,我现在心境已过中年,不想被打扰,但是你却在春天送来这些花催我写诗,却不知我现在的状态就像一尾小舟在八节滩头的逆流颠簸徘徊⋯⋯’”
唉!哪来的定,哪来的破?谁再催,谁在心动?是花气袭人还是人搅动了花气?花香里搅动着黄庭坚写下这千古佳作,不知他下笔时可知动与不动之间皆是禅机。看来黄庭坚跟他老师一样,迷而不觉,觉而不持,持而不能物我两忘;看来这《花气薰人贴》里还是俗气不少,黄老先生勿要生气,我等可要比你俗气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