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宫城记》连载之十七

(2007-01-29 17:00:47)
分类: 《宫城记》连载

《宫城记》连载之十七

 

《宫城记》连载之十七

 

《宫城记》连载之十七

 

与此同时,北京附近房山县及盘山的采石工作也在紧张有序的进行着。为了把这些重达几吨、几十吨、甚至两百吨的石料从几丈或十几丈深的地方开采出来,有时候所用的劳力非万人不可。真是有“非千钧之力不能达”的非凡力量。

 

当时,采集石材的场地除了房山、门头沟以外,还有顺义县牛栏山和门头沟马鞍山的青纱石,白虎洞的豆渣石和曲阳县的花岗石。这些地方都比较靠近北京城,说明明代营建宫殿时是采用就地取材,因材制用的办法的。采发来的石料以白石做钩栏,青石做台基,豆渣石做沟基和路面,花岗石做磨石地面,青纱石做次要房屋的柱础台基用。
 

至于现在紫禁城中尚存的少量的五色虎皮石(冰纹拼合的贴面墙石)为清代从蓟县盘山采发的,不属于明初的备料计划中。

 

(根据《两宫鼎建记》关于石料的开采及运输:

石料产于大石窝(今北京市房山县大石窝)及马鞍山(今北京市门头沟)。大石窝经常有一千八百名军工,马鞍山为七百名,鼎建两宫时,前者增添6200名,后者添300名。“石料大者折方八九十丈,次者亦不下四五十丈”,有重至“十五六万斤者,有十余万斤者。”这样大的石料,出塘上车就非易事,运至北京,更是难上加难。
 
《宫城记》连载之十七
 
《宫城记》连载之十七
 
过去嘉靖年间重修三殿时,“中道阶级大石,长三丈,阔一丈,厚五尺,派顺天等八府民夫二万,造旱船拽运,派同知、通判、现佐二督率之,每里掘一井,以浇旱船、资渴饮,计二十八日到京,官民之费总计银十一万两有奇”。
 
《宫城记》连载之十七
 
《宫城记》连载之十七
 
《宫城记》连载之十七
 
计二十二日此次贺胜瑞采纳了主事郭知易的建议,“造十六轮大车,用骡一千八百头拽运,到京,计费银七千两而缩”。一石之费如此,而运送艰苦之状,超乎常人想象。
 
《宫城记》连载之十七
 
《宫城记》连载之十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