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敦煌在路上 |
终于在太阳快落山前来到了这里。建康古城,据说这里曾经是南北朝时期,一个叫北凉国的首都。又据说,它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从两晋一直到唐代的一座规模很大的古城。整个河西走廊乃至敦煌城的古城风貌基本上已荡然无存。来到这里,我们是想寻找到那个时期城市的设计和样貌。据郭博士介绍,这座城市能影响到北魏洛阳都城的设计和建造。
本以为它十分得好找,没想到,走在乡间公路上,拐来拐去,总是找不到它的踪影。在尘土飞扬中,问了好些当地的人,大概是因为口音问题吧,我们在一片树木茂密,田地纵横的村庄里,跑了半天,还是不见这座古城的踪影。最后还是靠着一个卫星定位仪发现了它的方位。照片上在峡谷边上行走的就是我们剧组的兄弟们。我们的车开到那个峡谷边就再也开不动了,只能远远得看到那个王城的遗址。此时已经夕阳无限好,天空中已经开始慢慢撒满了红霞。
?/P>
?/P>
通过照相机的镜头拍下这张照片,才知道它就在祁连山的脚下。祁连山的雪水一直孕育着河西走廊生命和历史的繁衍。一路走来,从感官上,才深深得理解到水对祁连山脚下这片地域的重要性。自汉到唐,丝绸之路,之所以选择这条必经之路,也是拜自然所赐。有水的地方才会水草丰美,才可能有人在这生存繁衍。从长安出发,到敦煌,能看到的每一座城池,从古代到今天,无论是当年的丝绸古道上,还是今天的铁道旁,抑或是高速公路,都在经过这一个一个傍水而居的村庄和城市。
?/P>
这座被遗弃的古城,远远望去不过是几个土堆而已。但靠近它,才知道,它是如此的宏伟。据郭博士目测,它的高度不亚于今天故宫的城墙。一步步得走近它,才发现遍地的沙土瓦砾中残存着两晋至今的很多陶器残片。忍不住捡了一片,带了回来。从那个残片看出,那个陶罐器形一定很硕大。
一步步得靠近古城,天色越来越暗,西边的阳光越来越灿烂。四周静得只听见自己的呼吸声,和脚踩着沙子的嚓嚓声。靠近这块沙地面,按下快门,拍下这张照片,心中突然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感动来自眼前的这种情景。遥想当年,它作为王城时的喧闹和雄伟。在繁华和战乱之间,历史总会被瞬间定格成为一种冷冰冰的文字记载,或一种口口相传的故事,再或是眼前这样的场景。毫无疑问,这种具有重大历史考古价值的王城遗址已被当下的人们漠然得遗忘。能知道些点滴信息的人,只会是些考古专家和研究者。在它不远处的村庄中生活的那些人们似乎也不清楚,它屹立在这的曾经的辉煌,和今天的价值。不过看到这座古城,倒给我一种启示,当年的敦煌城,应该不亚于这座王城的规模。它的设计格局和面貌,将给我们考证唐时期的敦煌古城提供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我脑海中,浮现着一幅三维动画,我希望用三维动画来复原汉朝和唐朝时期的敦煌古城原貌。但问了当地很多人,他们已找不到那个时期敦煌古城的许多基本信息和资料。眼前的这座古城遗址,将会提供我许多的创作灵感。几个月后,我想我们还会重返这里,对它进行更为详尽的拍摄。
?/P>
天色越来越晚了,不得不离开这座古城。在古城西侧的天空中出现了极美的火烧云。蹲下来,拍下了这幅风景,忍不住心中又开始想拽些词,写点有诗意的字句出来。
祁连霜雪霞染天,旌旗不在孤王城。
红柳摇曳风满地,空谷尘沙鸟鸣声。
不押韵,不合律,乱写的。跟着范老先生学习,逼着我们这些弟子写诗,害得我现在一看到什么就禁不住发发酸意,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