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宫城记》连载 |
1403年的5月,明成祖主动提出要对北京实施国都礼制,“北京,朕旧封国,有国社、国稷,今既为北京,而社稷之礼未有定制,其议以闻”。然而,这个建议却遭到礼部和太常的激烈反对,最终他的建议被驳回。
对于这次挫折,朱棣虽然有些沮丧,但并没有表现出太过激烈的反应。但在现实的条件下,自己的权威根基还不够牢固,还不能不顾忌种种反对的势力而一意孤行。
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深深得刺激了朱棣。
在一天上朝时,朱棣险些被御史大夫景清暗杀。
景清,是洪武年间的御史大夫,他是个聪明潇洒而且重义的人。永乐即位后,对他很欣赏,仍请他做御史大夫。据史记载,在此事件之前,负责观察天象的钦天监向朱棣密奏说:“臣夜晚观天象,见文曲星犯帝座甚急,皇上近日要防红色。”朱棣闻奏,暗想:“降服的这些大臣,何人可疑?” 忽想起往日有人给景清看相,曾说他身矮声雄,形容古怪,为人必多深谋奇计,叫我要防范。莫非是景清要犯我!到第二天上早朝时,文武百官,只有景清一人穿红色衣服。朱棣十分怀疑,命令左右侍卫擒拿,搜身,搜出他暗藏的准备刺杀永乐的短剑。皇帝帝责问他时,景清奋起喊道:我要为我的故主建文帝报仇!狂怒之下的朱棣对景清除株杀九族之外,还实行残酷的“瓜蔓抄”。 就是像拉瓜藤斩须蔓一样,凡是能攀得到的全部杀掉,这种杀人方式使景清家乡的村子很快成为一片废墟。朱棣将他剥皮,高悬于城门。
此事之后,永乐皇帝在他居住的南京宫殿里经常做噩梦。他刚刚开始统治的这片疆土,在这一年竟然自然灾害不断,老天爷并没有在他登基的第一年眷顾他。
据历史记载:
一月,河北大明府发生蝗灾。
三月,陕西蝗灾。北京、山东、河南、直隶、徐州、凤阳、淮安都发生了饥荒。雨水毁坏京师城墙。
四月,广东的广平和顺德等地发生了饥荒,灾民多达数万人。浙江、上海发生水灾。江苏各地发生蝗灾。
五月广东发生台风灾害。河南蝗灾。山东历城发生饥荒。
六月湖广江华水灾。南昌水灾。
七月山东兖州蝗灾。
八月,浙江赭山发生洪水,冲毁了四百多顷良田。广东的湖州地震,河北河南蝗灾和旱灾。
九月,河南陈州西华县水灾。
十一月,山东水灾。
闰十一月,北京、山西地震。
十二月山西水灾。
这一年天灾人祸纷至沓来,无数百姓纷纷丧生。中国人口锐减,永乐元年6600多万人,第二年成了5700万人,死亡将近六分之一。
如今的南京紫禁城仅存遗迹,站在这座宫殿的废墟当中,我们可以想象刚刚进驻在这里的朱棣,应当时常处在焦虑和紧张之中。朝臣们的反对和质疑,民间对他的种种不利流言,频繁的天灾和众多死在他刀下的冤魂,使得这个想建立秦皇汉武伟业的帝王,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史书记载“瓜蔓抄”,先后杀去一万人之多。一时间天下人心惶惶。杀了这么多人,让他感到十分不安,他也曾询问尚书茹常:我杀了这么多人,是不是得罪了天地和祖宗啊?
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当时的北平经济凋敝,人烟稀少,粮食供应基本上还依赖南方。而元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在1391年的一次黄河决堤中被堵塞,南北物资运输基本要依靠陆路和海运。但海难和海盗的威胁让这种运输十分困难。
而长城之外的蒙古部落还时时威胁着北平的安全。这样,当时的北平无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确实都还不具备成为一国首都的成熟条件。
然而,从明成祖登基之后的一系列举措中看出,他并没有放弃迁都的计划。事实上,他采取迂回战略,以一种更为温和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了系统而缜密的准备工作。而这些工作都是相当低调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