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宫城记》连载八

(2006-02-03 01:50:20)
分类: 《宫城记》连载

建文帝在朱棣破城之时曾焚火自毁,但终未见其踪影。朱棣即位后,曾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以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辞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传说建文帝在朱棣攻陷南京时,受一位太监提醒,想起太祖朱元璋临终前曾留下一只铁匣,告知孙子朱允炆在危难之时将其打开。建文帝打开铁匣时,发现匣内放有一把剃刀,一套僧人的衣物和用具,他即刻明白了太祖的用意,随即乔装改扮成和尚从宫中水道逃走,据说后来入云南为僧,亦有流亡海外之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逃出南京改姓“让”,取名让銮,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世代繁衍生息。之所以取名让銮,是指代退出江山、让出皇位的意思。

 

《宫城记》连载八

 

总之传说纷纭,争论颇多,甚至有说法称朱棣遣郑和率庞大船队南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亦是寻找失踪的朱允炆,无论说法怎样,建文帝何去何从这一悬案始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谜案。

 

明朝的历史就是在建文失踪后,开始拐了个弯,最大的转向,就是迁都。

 

《宫城记》连载八

 

北平对于朱棣来说是个幸运的城市,他对那里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经营,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也正是从那里,他走向了皇位。而他的嫡系部队以及心腹谋臣大多也来自北平,绝大多数在那里有家产和社会基础,现在他们功高爵显,也倾向于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北平。南京虽然繁华,对他来说却始终是陌生而排斥的。篡位的事实和“靖难”前后对建文旧臣的残酷屠戮,使得他在很多建文旧臣的心目中,是一个“叛徒”和“君”。

 

从今天能够看到的很多史料和研究者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此时刚刚登基的明成祖正处于一种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气氛中。作为一个刚刚登基的皇帝,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对他侄儿建文帝旧臣的杀戮仍在继续,已经波及到了全国各地。

 

《宫城记》连载八
 

不久前,京师里被株连九族的前朝大臣被杀时,哀号震天的情景依然还留存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更可怕的是,他还把当时最著名的文人方孝孺诛杀了十族,因为这宗案子被诛杀在南京刑场上的就多达871人。

 

其实,在参加朱棣登基大典的文武大臣中,仍然隐藏着很多反对他的前朝旧臣。一张张似乎百依百顺的脸盘中隐藏着丝丝杀机;一个个几乎能将殿堂叩响的脑门后面,包藏着根根反骨。

 

摆在朱棣面前最紧迫的事,或许就是重新确立这个王朝的首都。

 

其实,定都的问题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他三十一年的统治生涯中,这位以果断而著称杰出人物整整花了前十一年的时间来思考在哪里定都。朱元璋曾经在攻克元大都之后,向他的谋臣们征求意见:“北平建都,可以控制胡虏,比南京何如?”修撰鲍频说:“胡主起自沙漠,立国在燕,及是百年,地气已尽。南京兴王之地,不必改图。”但朱元璋对此仍然举棋不定,定都之事竟拖延了十一年之久。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才正式下诏定应天为京师,以凤阳为中都,汴梁为北京。当时还叫做北平的北京,不幸地在第一轮定都之争中落选了。这样定都似乎显得有些出于无奈。朱元璋比较感兴趣的是关中,当时也有人应和,说“举天下莫关中若也”。但是,定都难,迁都也绝非易事,再加上分封藩王镇守北边后,问题暂得缓解,朱元璋便未急于北迁国都。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子朱标受命巡视西北,回京后献陕西地图,上言经略迁都方案,可惜,第二年四月朱标病故,迁都计划落空了。太子朱标的死对朱元璋打击甚大,这位年迈的老皇帝将一切归于天意,不知所措。这一年年底,他在祭光禄寺灶神时谈到迁都之事时,显得形容衰颓:“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惟宫城前昂中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顾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迁都一事就这样暂时搁置。直到十年以后,当朱棣从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后,才又重新提到日程上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