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宫城记》连载 |
朱元璋于1398年驾崩,享年71岁。按照祖制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这就是历史上的建文帝。
建文帝稚嫩的双手不仅要拉起庞大的帝国,更要对付重兵在握,雄踞各地的藩王皇叔们,他的命运可想而知。虽然朱元璋苦心经营,皇帝权力得到了空前加强,成为“代天理物,威柄自操”的最高独裁者,但他实行的分封制度绝对是给自己亲手创建的王朝埋下了严重隐患。
早在太祖朱元璋实施分封之初,山西平遥训导叶伯臣就上书进言分封制的弊端,认为:“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恐怕数世之后,必然“尾大不掉”,并警告朱洪武说:“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未成想忠言逆耳,朱元璋大怒,以“离间吾骨肉”的罪名将叶伯巨囚死狱中。
在朱元璋的意识里,宋朝、元朝就是因为孤立无援而导致迅速瓦解、灭亡。他出于“久安长治”的考虑,希望通过分封实现地方藩王“夹辅王室”,“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因此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分封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关系国家安危的要冲之地,比如边防一线。尽管明代的分封同以往不完全相同,但地方藩王的政治地位十分崇高,可以节制封国内的文武官员。最重要的是手操兵符,军权在握。
在短短的几十年后,分封的祸患终于到来了。如果说朱元璋是一头足以镇住明朝天下的猛虎,其孙儿朱允炆则如无力之羔羊。当时镇守北部边塞的诸王兵强马壮。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燕王朱棣则“节制沿边士马”。他们擅权跋扈,根本不把惠帝朱允炆摆在眼里,这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建议削藩,“欲因事以次削除之”。考虑到燕王朱棣势力最大,惠帝打算削藩之初先废去一些力量较弱的藩王,然后循序渐进,再削夺朱棣的权力。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早年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打天下,后又奉旨拥兵驻守北平,抗击蒙古及北方部落的入侵,有着丰富的带兵经验和坚强的意志。他威望甚高,势力又强,野心亦足,在建文帝元年(1399年)七月,周、湘、代、齐、岷皆以罪废、大难即将临头的形势下,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向南京进兵。
建文帝在朱棣破城之时曾焚火自毁,但终未见其踪影。朱棣即位后,曾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以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辞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传说建文帝在朱棣攻陷南京时,受一位太监提醒,想起太祖朱元璋临终前曾留下一只铁匣,告知孙子朱允炆在危难之时将其打开。建文帝打开铁匣时,发现匣内放有一把剃刀,一套僧人的衣物和用具,他即刻明白了太祖的用意,随即乔装改扮成和尚从宫中水道逃走,据说后来入云南为僧,亦有流亡海外之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建文帝逃出南京改姓“让”,取名让銮,在湖南湖北一带定居,世代繁衍生息。之所以取名让銮,是指代退出江山、让出皇位的意思。
总之传说纷纭,争论颇多,甚至有说法称朱棣遣郑和率庞大船队南下西洋的真实目的亦是寻找失踪的朱允炆,无论说法怎样,建文帝何去何从这一悬案始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