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宫》创新、实验、传承(7)

(2006-01-17 22:03:57)
分类: 电视故事

《故宫》创新、实验、传承(7)《故宫》的叙事借鉴了电影和戏剧的叙事方法,尝试从古到今的结构方式。大量的使用电影化的剪辑手法,增加了该片的趣味性和可视性。在叙事手法上,使用具备大历史观和宏观背景叙述与细节相结合的方法,突现了节目的张力和表述历史的开合度。但个别几集中叙事的逻辑关系转换过于突然,段落之间的相互关联缺乏更为自然和顺畅的组合。因篇幅所限,对一些历史故事和背景的交待过于仓促,对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交待不够清楚。

作为总导演,我在节目的前期策划时,对《故宫》的内容做出如下思考:在内容的展示上,要包括拍摄主体的基本信息、历史事件的进程、人物命运的变化以及提炼出的文化内涵。既要有科学知识的传播,又要有具有悬念的好看的故事,还要包含对人物的命运、情感、性格的挖掘和展现。对已知史实一定要有全新的发现,要善于在节目的叙事中发现和放大历史问题的疑点和争议点,要有揭密性。在对史实的叙述中,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就一个历史现象要有更宏观的认识,要有多领域的考证和发现,并进行合理的组合。要在只言词组的史料中去解读历史的真相,要在无言的建筑和文物中去感悟隐含在历史中的思想和情感。

      

故宫博物院与中央电视台就《故宫》签订合作协议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策划和论证,大型纪录片《故宫》的创作主题和内容被确立了下来。它被分为四个方面:

.紫禁城的建筑及它的建造历史,也就是紫禁城怎么建起来的;它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及建筑特点。它被分为二集来讲,第一集是《肇建紫禁城》,第二集是《盛世的屋脊》。

.紫禁城的功能,就是紫禁城建成后,是如何使用的。它被分为三集来讲,第三集《礼仪天下》、第四集《指点江山》、第五集《家国之间》。

.紫禁城里的国宝。它被分为四集来讲,第六集《故宫藏瓷》、第七集《故宫书画》、第八集《故宫藏玉》、第九集《宫廷西洋风》。

.故宫博物院80年的历史。它被分为三集来讲,第十集《从皇宫到博物院》、第十一集《国宝大流迁》、第十二集《永远的故宫》。《故宫》创新、实验、传承(7)

在经过多次的节目研讨和沟通后,总策划及制片人赵微给摄制组提出了创作目标:故宫是伟大的,它是建筑史、艺术史、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坐标。故宫是有生命的,作为大中国的核心和缩影,这个完整、鲜活的小社会生存、运作了数百年。故宫是个载体,它的每座建筑、每件文物、每个故事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三句话代表了《故宫》所要包含的内容。我们要做的是,以恰当的方式、巧妙的角度和完美、新颖的手法将这些内容表现出来。

在节目的架构基本定型,内容创作目标明确后,《故宫》文本的创作开始进行。在将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头,几乎每一集的解说词写作都经历了一个十分痛苦和漫长的创作时期。拿我本人最终完成的第一集稿子为例,前后我们查阅了10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也先后请了三、四位撰稿进行创作。但将近一年时间过去,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时,我开始自己动手来写。从两万多字缩减到一万两千字,最终节目播出时只剩下6000多字,由于篇幅所限,许多大量珍贵的重要的历史史实都不得不被删减掉,在内容的编排上也显得有点局促和紧张。尤其需要一提的是,在文物收藏的各集文字创作中,遇到的问题是最大的,一直缺乏富有吸引力的细节和故事,科学性和说明性的信息据多。

节目播出后一些观众认为我们的解说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叙事逻辑性不够连贯,内容介绍不够细致。还有人认为不够通俗、看不太懂,还有一些专家也提出在文字的创作上还相对保守,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反思和批判性不够,在内容创作上还不够解放思想。《故宫》创新、实验、传承(7)

我特此需要说明的是这次《故宫》节目内容的选取和文本的创作,基本上代表了目前我们这批编导的创作能力和水平,也基本代表了目前中国文物收藏界的学术水准,不能说表现很优秀,但至少是及格的。整个文本的创作中,国内外的一些知名学者曾多次审阅我们的稿件,提出他们的意见,我们都在此基础一一地上作了修改。这次12集的创作,使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及图片资料,据现在统计这些资料多达两千多万字。在这一系列的创作过程中,我们相应制定了一个关于文本创作和资料整合的工作流程,十分的详尽规范了每个步骤中该如何去规划和操作。随着节目的创作进展,我们一直在不断得完善这个工作流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缘不可思议(2)
后一篇:在创造中迷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