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视故事 |
故宫跨越近六百年的历史,很多历史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我们可引用的史料也极其有限,为了达到同样良好的效果,我们开始尝试大量的在纪录片当中使用计算机动画的制作,使该节目具备了新技术条件下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法。但由于动画制作的水准不一,造成了部分画面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些创新的手法引来一些争议。在一些动画的色彩及影调的渲染上,还有许多不甚满意的地方。
这次十二集的播出总长度为540分钟,而我们经过计算机处理和制作过的画面多达76分钟,这也成为这次故宫播出后引起较大争议的地方。优劣、对错与否,此文不做讨论,现将我们此次计算机动画总结如下:
1.纯3D制作,这种制作的画面主要以展示故宫的建筑为主。由于明朝初年所建的紫禁城和现在大家所看到的紫禁城有所不同,我们只能依靠3D数码复原的技术将明朝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式样还原展示。在第一集中,我们用3D技术展示了紫禁城修建时从空中鸟瞰北京工地时的情景,展示了从元朝皇宫遗址到明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变化的过程。尤其是第一集开篇的第一个镜头,运用3D动画制作的技术,呈现了这样一组画面:从繁星点点的星空穿过云层鸟瞰中华大地,在镜头一步一步的靠近地面时,画面不断变化出北京城不同时代的城桓位置和,从春秋战国跨越汉唐宋元,直至明清,一个画面表现了这座城市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当镜头穿越北京的街道跨过正阳门时,一个公元2005年暂新的天安门广场展现在观众面前。当镜头飞跃天安门广场进入天安门门洞时又把观众带入了六百多年前的明代。这组镜头的设计,如果没有3D技术的支持,仅凭导演的想象是无法完成的。导演也想通过这组镜头表达一种观点:《故宫》的历史座标要放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当中去,这座宫殿承载的不仅仅是五六百年的明清历史,它蕴涵着中华文明超过八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2.3D制作和实景拍摄相结合,这种动画技术在大制作的电影中可以经常看到如:《魔戒》、《神话》等。这次我们使用的很多技术程序来自于美国好莱坞的动画制作团队。令人深刻的画面如:第一集中上万人运送大石的场景,明成祖在城墙上阅兵的壮观场面;第二集中的顺治进京;第三集中太和殿广场上的盛大的登极典礼;第四集的李自成攻入北京等等。这种动画技术的使用增强了《故宫》的视觉感染力,复原了许多我们难以用实景恢复的真实历史场景。需要特别注明的是,像“万人运石”、“神木出山”和“登极大典”这些事件场景都是历史书籍上有明确记载和描述的。在这些动画场景的设计上,我们报着非常严谨的态度力求真实复原,也找来故宫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从目前播出的效果来看,这种3D和实景拍摄相结合的特技效果,引起观众不同反应有赞同也有反对。我本人认为,这次动画制作的最终效果水平不一,有些场面非常真实和精彩,而有些则显得粗糙看起来很假。很多画面的细节处理的还不够细致,尤其在画面的色彩、光影效果上不慎理想。但是值得肯定的是,这种技术在中国纪录片上还是首次这样大量的使用,在以后类似的创作中我还会继续坚持这种方法。
3.从3D动画和实景拍摄相结合的制作到二维动画的转换。如第六集《故宫藏瓷》中景德镇瓷器运输的一组画面。险峻狭长的江面是我们的实景拍摄,江面上的船只是3D制作,从江面转换为中国古代地图又成为了二维制作。类似的画面还有第八集《故宫藏玉》中古代工匠采玉的情景。第十一集《国宝大流迁》中文物在群山峻岭中搬迁的画面转接到示意地图。
4.以古代绘画为蓝本制作成二维动画。我个人以为这种方式的使用在中国纪录片和其它节目的动画制作中是一种独创。像第一集的《燕京八景图》,第三集的《康熙南巡图》,第五集的《光绪大婚图》,第七集的《平安春信图》,第九集的《万国来朝图》。这它们都是明清宫廷画家的代表作,具有典型的中国宫廷绘画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色。我们把这些绘画和计算机动画技术相结合起来,使画面中的人物、云彩、流水活动起来,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使这组画面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绘画气质和典型的宫廷特征。画面的色彩和构图也极具跨越数百年历史的传承意味!节目播出后,大家对这种画面的评价有欣赏的也有持反对意见的,我本人还是坚持认为在《故宫》中对这种画面的处理是成功的。在多年的电视创作中,我一直在寻找独具中国味道的画面效果,在《故宫》中,这一系列画面的使用使我找到了一种较好的方式,我会在以后类似历史节目中一直尝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