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宫》创新、实验、传承(4)

(2006-01-09 22:43:51)
分类: 电视故事

《故宫》创新、实验、传承(4)在我们看故宫是有生命的,我们从拍摄之初就建立了故宫植物生长的档案,文华殿前面的海棠花、慈宁宫里的牡丹花、钟萃宫的玉兰花、承干宫的梨花以及断虹桥的十八棵古槐。我们用镜头拍摄下它们从冬季的枯枝、春天的发芽、夏天的茂盛、秋天的落叶。这些植物随岁月流转的画面,构成了故宫四季变迁和真正的生命力。

 

我们在整个拍摄中都力求摄影师们有创造力和独特的发现视角,我一直也渴望在这部片子里,能展示出非凡的视觉效果。只要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内都要有创造性的展示,要使我们的创作者和观众都产生非同凡响的视觉体验,呈现出强烈而又能打动人心灵的画面来,让人震撼和赞叹。无论是在色彩、影调、光线、镜头的运动轨迹等画面的各个元素中,都精心地用智能和勇气去设计、打磨。视觉上的追求是永远要给人带来惊喜的。在我们这套片子里在许多章节里都努力呈现出非凡的视觉创造,这是对我们每一个导演、摄影、灯光的巨大挑战。在《故宫》这套片子里,我们必须完成以上追求。平庸而常见的画面效果对我们就意味着失败。

 

 

在《故宫》的创作中还值得一提和总结的就是灯光的使用。在这次拍摄中我们打破了以往纪录片中规模较小灯光的惯例,而是完全运用电影和广告灯光使用的模式和方法。使用的器材都是规模较大的镝灯,包括18K12K6K4K2.5K、特图利等等。聘请的灯光师也是参与过很多电影电视拍摄,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在整个拍摄中,灯光组是人员最多,运行环节最复杂、牵涉头绪最多的一个部门。在拍摄中的灯光运用,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例如:紫禁城的建筑高大宽敞,太和殿从庭院到脊镇共36.57,相当于十二层楼的高度,摄制组最初的打算只是用2.5K4K。但是由于殿内的光线极其昏暗,运用这些镝灯根本不足以完成拍摄,于是摄制组不得不改用18K12K。由于故宫的建筑群是年代久远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对灯光的要求也是极其苛刻,对光的亮度、温度、紫外线的指数以及热度都有的一定的比例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运用其它灯都无法满足拍摄,必须用一种叫凯诺的灯具。它模拟阳光照射的原理,把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但没有温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冷光源。所以此次我们在宫殿拍摄中,大量使用了这一类型灯光。

在这次再现拍摄中,运用灯光的手法和以往的纪录片也是不同的。此次再现多以物写实、以人为虚。通过把物体拍得精雕细琢把人物处理暗,让画面超现实,这样就需要在拍摄的时候拉大光比反差。

在拍摄宫殿外景和延时的一些画面中,我们采用了模仿流动光效。比如第二集中西长街的救火;第三集中太和殿内的模拟延时、西长街里秀女走过、中和殿内的宝座移动;第七集中明代太监抄家以及万历皇帝摔奏折的再现。模仿流动光效十分复杂和麻烦,它不但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更需要准确算出时间和速度。由于拍摄经费有限我们只能采取手动的方法,首先先搭高台,高台搭好以后上轨道。对于轨道也极其讲究,只能用四轨道。为了能拍摄出太阳光影变化的效果,每拍摄完一个镜头都要有专业人员先计算出下一个镜头的时间和速度。《故宫》创新、实验、传承(4)

 

此次《故宫》在声音的制作上,我们期望利用高清技术把该节目制作成高品质的视听享受。音乐、同期声、效果声、解说都经过了音频工作站的专门制作,我也一直在后期制作中强调声音和画面同样重要,需要精心的去打磨,目前实现的效果还比较理想。但由于我们最初做的是立体声,而在节目播出时用是的单声道,在播出中出现了比例失调,声音品质不对接,这样就在大家看的前两集中出现了一些误差,造成了收视效果不太理想的情况,但经过播出期间的不断调整修改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忙呀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