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视故事 |
在《故宫》这个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引入了电影技术,聘请电影专业人士参与制作,他们中间有导演、摄影、灯光、美术等。这一方式保障了该节目首先在视觉和听觉的效果上超过了其它常规意义上的纪录片。
在总策划、制片人赵微的运作下,电影《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的摄影,刚刚获得奥斯卡摄影最佳提名奖的赵小丁,作为摄影指导加盟摄制组。
这次讨论给《故宫》摄制组定下了摄影风格上的几个基调:延时摄影、定点摄影及历史再现中“Motion control”(可用计算机控制的轨道)。这三种摄影形式,后来成为这部作品中最为显著的影像特征。
延时摄影,就是电影摄影技术中的逐格摄影。拍摄时使用“逐格电动机”驱动摄影机一个画格一个画格地逐格拍摄,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电影镜头。拍摄时,摄影机叶子板打开一次拍摄一个画格,每两个相邻画格之间的停歇时间可根据需要确定。我们这次使用的高清摄影机HD750在经过了摄像机内置菜单的调试并附加了一个延时板后,就具备了电影摄影技术中的逐格摄影能力,我们把这种拍摄方法叫做延时拍摄。拍摄后的影像效果便是大家在《故宫》这个片子中看到的,宫殿上空云层的移动,宫墙上光影的变幻以及从暗到明的光线变化。尤其是我们用这种技术,拍摄下了2004年冬至日前后三天中,太阳光线照在太和殿内的精彩景象,那一天阳光划过整个大殿内,太和殿的正中匾额出现了极其独特的光影变幻效果。在观众看得十几秒到二十几秒的画面中,摄影师可能要用两三个小时或者长达八至十个小时的时间完成。摄像机在长达数小时的拍摄中,每次只记录下这个景物在某个时间段、几秒钟的影像,经过十多次或更多的固定角度的重复拍摄,一座建筑物一段时间内的光影变化的独特影像就被记录下来,像这样的延时摄影,这次我们在片中大量的使用,也成为《故宫》画面的显著特征之一。
《故宫》画面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定点拍摄。为了使故宫这座凝固不动的建筑群,显得更有生命力和历史感,我们选择近二十个具有典型代表性建筑,对它进行定点拍摄。也就是在固定不变的拍摄地点和角度,分别对它们进行多次拍摄,拍摄主要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最显著的气候变化中进行。大家在节目中看到的,故宫角楼的四季变化和故宫断虹桥畔从枯枝到绿叶再到白雪纷飞的景象就是这样拍摄下来的。我们把这样的镜头主要使用在了表现时间流转、世事变幻的叙述段落中。
在我们看来故宫是有生命的,我们从拍摄之初就建立了故宫植物生长的档案,文华殿前面的海棠花、慈宁宫里的牡丹花、钟萃宫的玉兰花、承干宫的梨花以及断虹桥的十八棵古槐。我们用镜头拍摄下它们从冬季的枯枝、春天的发芽、夏天的茂盛、秋天的落叶。这些植物随岁月流转的画面,构成了故宫四季变迁和真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