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游记 |
孟庙、孟府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南门外,庙、府仅一街之隔。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服务中心购票处有提示,目前孟庙、孟府及孟林都在大面积维修施工。
果然,孟庙正南门的“棂星门”被包的严严实实,只留了中间一个小小的安全通道供人员进出。
孟庙以第一道大门以“棂星门”命名,即意味着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圣如天之意。
孟庙又称亚圣庙,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孔子54代孙孔道辅任兖州知府时,寻访孟子墓于城东北四基山麓,遂在墓旁创建孟庙。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由邑士出资将孟庙迁于现址。后经宋、元、明、清历代扩建和维修,到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达到现有规模。孟庙占地2.4万平方米,南北呈长方形,前后五进院落,前有棂星门、亚圣庙石坊、泰山气象门;自第三院落分东、中、西三路,中有承圣门、亚圣殿、寝殿;东有启贤门、启圣殿、启圣寝殿;西有致敬门、致严堂、祧主祠、焚帛池。孟庙平面示意图如下。
过了棂星门,第一进院落的北壁正中为“亚圣庙石坊”。
亚圣庙石坊为四柱三门,柱为八棱,顶端装饰古瓶、朵云,类似华表,坊额正中刻楷书“亚圣庙”三字,门上石雕精雕细刻。
和我们去过的孔府很像,孟庙内也有很多古树,据说有的已有九百多年树龄。多为松桧和侧柏,冬夏长青,形状特殊别致,如虬如龙,如兽如凤,千姿百态。


院落西侧有一口金代钟
金代铁钟上面从南到北(图上是从左到右),竖刻两行铭文:“皇帝万岁,重臣千秋”,然而,铭文当中的“臣”字铸造反了,框子旁开在左面,正对“帝”字。至于反铸的原因,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传说,此铁钟起初在邹县古城的兴隆寺,几经辗转,后来才被移到孟庙。此钟铸造于金代,那个时候,北方已经被金国占领,南宋朝廷偏安东南临安,铸造铁钟的工匠怀着对中原皇帝,中原文化的敬仰,故意把“皇帝万岁”铸在铁钟的中部偏南,把“重臣千秋”铸在铁钟偏北,而且“臣”字反刻,既表示对南宋皇帝南宋汉文化的崇拜和忠守,也表示不愿受金朝的剥削和统治,反抗到底的决心。
第二院落砖铺甬道两侧都是古老的苍松古柏,北面为“泰山气象门”,门口两侧有两颗古银杏树枝繁叶茂、参天而立。
“泰山气象门”匾额取意于北宋理学家程颐之说:“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清云也,孟子泰山之岩气象也”。意思是孔子好比天地,有浩然正气;颜回就像和煦的春风、吉祥的云彩;孟子如同泰山中岩石,大气磅礴。
进入泰山气象门后,即为第三进院落,最北面是承圣门。承圣门东西各有一门,分别为启贤门和致敬门,三门并列,孟庙由此分为东西中三路。
院内同样是苍松翠柏,古树参天,姿态各异。

这一株桧柏树干上,分别长出了类似乌龟与蛇的赘生物,被称为“寿龟爬树”与“灵蛇出洞”,惟妙惟肖。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题孟庙古桧一首》诗中赞美道:“爱此孟祠树,森然见典刑。沃根洙水润,含气峄山灵。”

知言门和省牲所正处于修缮中。
康熙碑亭,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碑亭高大,重檐斗拱,琉璃碧瓦,贴金彩绘,富丽堂皇。亭内放置清康熙二十六年康熙黄帝书“御制孟子庙碑”。
这是孟庙中现存最大的一块石碑。碑文字体工整,为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四月,清圣祖玄烨御笔亲书。碑文高度赞扬了孟子“承先圣,正人心”的功绩,称赞孟子的功绩为“功迈禹稷,德参孔颜”。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雕刻技艺精湛,形象逼真。
碑座为一巨大石雕,此兽叫“霸下”,又叫“赑屃”,传说是龙的第6个儿子,喜文好负重,力大无穷,故常用来驮碑。石雕造型生动、石质润滑,为雕刻中的精品。
康熙碑亭东侧放置着孟庙五通碑,其中《孟母三迁祠》碑原立于邹县城西庙户营的孟母三迁祠内,后移入孟庙保存。《孟母断机处》、《子思作中庸处》、《述圣遗像碑》和《述圣子思赞》四通碑原立于孟庙正北300米处的孟母断机堂”、中庸院及子思祠内,后三处古迹毁于战火,幸存石碑于1972年被移入孟庙保存。
“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孟母为给儿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曾三迁其居,从山麓坟茔、贸易集市边最后迁至学宫附近。“断机教子”的故事,是孟母发现孟子逃学,于是当着孟子面将织成的锦绢拦腰剪断,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后果很严重。著名的《三字经》中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经过五通碑后继续东行穿过启贤门,进入孟庙东路。
从“启贤门”到“启圣殿”甬路两侧,竖立着为数众多的历代碑刻,称之为“孟庙碑刻”。孟庙内现存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历代碑碣石刻350余块,是我国除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之外的又一大型碑林。这些碑刻中,雕刻最精致的,是前面介绍过得康熙皇帝亲书的“御制孟子庙碑”。
“皇元圣制”碑,碑文记录了元文宗加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的圣旨。碑身镌刻两种文字,上半部为蒙古八思巴文,下半部为汉文对译,是孟庙极为珍贵的碑刻之一。
碑头盘龙雕凤
启圣殿,是祭祀孟子父亲孟孙激之殿堂,建于明代。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仁宗皇帝封孟父为“启圣邾国公”故原名为“邾国公殿”,后改为启圣殿。殿立于台基之上,三楹,单檐歇山式,绿瓦覆顶,彩绘斗拱。殿面为红色殿门和花按,有漆红圆形暗柱、明柱各四根立于石鼓之上。
孟庙东路最北侧是启圣寝殿,也就是孟母殿,始建于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孟母为培养孟子而“三迁教子”、“断机喻学”,将孟子培养成了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孟母被追封为“邾国宣献夫人”,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孟母又被乾隆皇帝追封为“邹国端范宣献夫人”,赞扬孟母是母亲中的楷模和榜样。殿内只供奉了孟母神位,并无塑像,这就是旧时男尊女卑的缘故吧。
启圣寝殿西侧“母教一人”石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文登人毕庶澄所立。“母教一人”意为孟母是倡导母教的第一位伟大的母亲。
从东路进入中路,直接走到五进院的最北面,即是亚圣寝殿,原供奉孟子父母,元至元年改为寝殿,成为祭祀孟子夫人田氏的专祠。


亚圣寝殿前有两颗古桧,据《重纂三迁志》记载:“庙中古桧有三,二在寝殿前,一在殿后,皆宋宣和三年县令朱缶改建庙时所植”。如今算来,树龄已近900年。但现在依然青翠蓊郁,茁壮茂盛。

亚圣寝殿的东侧是孟庙西路最北面的焚帛池,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为孟氏后裔祭祀时焚烧祭文之处。

亚圣殿位于孟庙四进院最北,为孟庙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清康熙七年鲁南地区发生大地震,原殿倒塌,因此,现存大殿系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所建,为一座金碧辉煌、雕梁绘栋、重檐飞翘、歇山转角的宫殿式建筑。

亚圣殿正面重檐之间高悬一匾,上书“亚圣殿”楷书贴金大字,四周环绕以精雕的5条金龙。
亚圣殿正中门额上悬挂“道阐尼山”横匾一块,为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乾隆皇帝亲赐,大意是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殿内正中即是雕龙贴金神龛,龛中供奉孟子头带九旒之冕,身着九章之服,手执镇圭彩色塑像。在神龛上部、团龙彩绘的承尘藻井之下,悬挂着雍正皇帝手书“守先待后”金匾,意为“守先王之道,以期待后世儒学的传承”。
亚圣殿前的这口古井被称为天震井。据《重纂三迁志》记载:“康熙十一年,春日中时,忽有声如雷,闻者皆惊愕不知所措,自起移时见庙阶前地陷有甃甓圆痕,探之乃古井也。井不知始于何时,而一旦无故陷出,理不可解。孟氏名曰"天震井"”。据说井畔石栏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
在井畔石栏东侧古树干上,有一个类似耳朵的赘生物,人称“侧耳听泉”。
亚圣殿西侧还有一棵古树,树干上的树结恰似一只探出头来老鼠。
亚圣殿前建有“东庑”和“西庑”各七楹,目前东庑正在修缮。

四进院的东南有“乾隆碑亭”,为单檐斗拱、黄色琉璃瓦覆顶的方形建筑,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亭内“亚圣孟子赞”碑为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亲笔御书。 碑文高度赞扬了孟子爱君泽民、拯救人心的功绩,评价了孟子的一生“功在天地”。


小院四周墙壁上镶嵌着历代名人谒孟庙题咏等数十块小型碑刻。
致严堂前东西两侧,左雌右雄两株古老巨大的银杏树参天而立,绿荫蔽满整个庭院。据考证,两树植于元代,至今已有700余年。
雄银杏树下,有两株百年紫藤,逶迤起伏,雍错蜿蜒,旋转曲折地缠绕着银杏树干。斗转星移,世事变迁。两株古藤树一死一生、一枯一荣,截然不同的命运经历,不禁让我们感叹。“藤缠银杏”成为孟庙古树又一奇景。
从中路的承圣门走出第四进院落。承圣门始建于北宋年间,明代重建,原名燕申门,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称承圣门。“承圣”即赞扬孟子承继往圣之意。门立于高台之上,门广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式,灰瓦覆顶,斗拱彩绘,四根红色圆柱挺立门前。
再次回到第三进院落。恰巧遇到一个旅游团,有人问导游,为什么有的树干呈旋转型状,导游说:树有阴阳两面,栽种反了就会旋转生长。此说法不知真假,但树确实有旋有直,非常明显。
至此,我们已按孟庙平面示意图中绿色箭头的方向走了一遍。五进院落,逐院前进,起伏参差,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雄伟,院院不同,格局迥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古建筑的特点,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
如果您对我的游记感兴趣,欢迎阅读本人的其它游记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12265952_0_1.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