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走过邵伯运河生态公园,继续往北,有一条沿河边的步道,游客中心在步道西侧靠近公路。
滚水坝位于明清运河的中段,建于1963年。滚水坝与北侧的节制闸皆为江都引江水利枢纽调水工程的组成部分。因京杭大运河水位比下游里下河高约8米,为防止大流量时水流对原河道的冲击,也为了减小水压差,保护节制闸而设的这座滚水坝。
沿步道继续往北,即可见河对岸的邵伯古镇,也叫邵伯老街。
步道结束于遗产标识广场。
大运河与沿线城市地图
从标识广场往西走上桥,奔向邵伯运河船闸处。邵伯船闸因千年历史而引起世人注目。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这种独特的地理结构,使的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流速逐渐加快。如果对运河水位无法进行有效控制的话,便会一泄千里,变成一条只能南下,无法北上的单向行驶河流。因此,在运河上建设船闸,用于调节不同地段的水位落差,确保船只航行,是惟一的选择。
坐落在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邵伯船闸,便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运河航运史,它见证着祖先们凭着聪明才智,充分利用大运河进行运输的辉煌历史。
这里原为邵伯老船闸,建于1934年,废于1979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京杭大运河的船只运输量大幅上升。始建于民国时期的那座老船闸,早已经不能满足船运需求。于是,邵伯一号船闸于1959年1月动工,1962年正式投入运行,年通过船运量达到2000万吨。邵伯一号船闸的建成,在当时津浦铁路运输饱和状态下,可以通过大运河水道将北方的煤炭,输送到经济发达的沪宁杭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一号船闸担任危险品船、货轮、客轮的过闸任务。
一号船闸室内的货船正在等待水位上升。
水位升至与上游平齐,一号船闸的北闸收回,船只放行。
过一号船闸后的货船向北驶去
继续向西,可见桥南的运河管理处大院,位于一号船闸与二号船闸之间的陆地上。
桥北是一片绿州
这里是二号船闸。二号船闸建成于1987年,主任担任船队、货轮的过闸任务。
三号船闸于2011年投入运营,与二号船闸相距约90米。船闸上下游设计最大水位落差7米,船闸采用运行自动控制以及船舶过闸登记、收费、调度放行等一体化自动管理。目前担任货船、船队的过闸任务。
我们在此目睹了三号船闸运行全过程的壮观场面,看到了船闸是如何闭合与开启、调控水位、确保船队通过的。
这是进入三号闸室的一组船,正在等待水位下降后,出闸南行。
由于大运河的运输繁忙,而这种繁忙尤以大运河扬州段为最甚。因此,从北方顺水而下的船队基本上都要在此排队等候;据说遇到长江和淮河洪汛的特殊时段,长江水倒灌,南上北下的船队便因无法过船闸而停滞多达一个月以上。
通过输水系统的调节,使闸室内的水面与下游的水位齐平。南面闸门打开,船只驶出,向南驶去。
船只清空,南面闸门关闭,闸室开始注水。
水位高至与上游平齐,北侧闸门开启。
船只驶入闸室,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
船队北上行驶时,过闸程序则正好相反。
目前,邵伯船闸的年通过能力超过8000多万吨,是除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外,全国第三大船闸。
此时此刻,站在船闸天桥上,闭上眼睛,让思绪回逆至1600多年前的时光——谢安筑埭于古邗沟之上。船只过埭,全靠人拉畜引之力,将沉重的舟船牵过高高的埭堰......
当年,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龙舟队伍首尾相接100多公里,然而,船队行驶到此地人必须下船,由人畜之力将沉重的龙舟一条条地拉过埭堤,再重新登船......
大桥东侧是繁忙的京杭大运河
大桥西侧是烟波浩淼的邵伯湖
回返,经过前面提到的节制闸。
来到斗野公园。公园白墙灰瓦,檐角高挑,古朴中不失典雅与灵动,进入公园免费。
古斗野亭是始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的一座亭子,因亭的位置“于天文属斗分野”而得名。北宋年间孙觉、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张耒等都来此作诗,堪称绝妙。
2001年秋,择址在京杭运河与古邗沟交汇处,新建斗野亭园。
亭内镌宋代七贤诗碑于墙壁上。
唱晚亭
斗野园内的邵伯铁犀牛,铸造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用于镇水患,是昔日大运河沿线百姓祈求安康的见证。它昂首向湖,领略一次次潮起潮落,阅尽运河上千帆沧桑。
思贤亭里面竖着一块碑,上面镌刻着再建斗野亭记。
离开斗野园,往里走右拐进入邵伯古镇老街。沿着青石板探访邵伯码头,邵伯古堤,清朝的四角楼,火油店.....
一个宽约4米、30余级台阶的码头,这里就是被称为“运河第一渡”的邵伯"大码头"。据传"大码头"为康熙赐名。
古运河哺育了扬州,是扬州的“根”。几百年前的运河故道,是一条无比繁忙的水道,而如今已成为淡雅的温柔之乡。
运河古堤,现存南北长约300来。
走下古堤,深入古街。
右侧是火油库,建于清末。
古镇里的每条街巷,都用青石板铺成,纵横交错成老街的血脉。
这里也有许多古镇中出现过的"拐弯抹角”。
这里没有嘈杂,偶尔遇到几个游客,可以让人静静地呼吸老街的味道,慢慢赏读老街历史的沧桑。
用广角镜头才能拍下全貌的四角楼,建于清末,上下两层,砖木结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为二层挑出檐角。
邵伯巡检司始建于明洪武元年,缉私拿奸,维商护民,古甘棠树屹立门前,见证着千年运河廉文化的历史传承。
门前的甘棠树邵伯古称甘棠,自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筑棣建镇以来,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这里也因为这棵甘棠树被称为“甘棠村”。
古朴的建筑墙上爬满了"爬墙虎"。
摇摆欲坠的古墙
古运河边的古老建筑,在五颜六色的绿植衬托下,显得勃勃生机。
河边的观景亭
这里的琼花比北京的又大又漂亮,怪不得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呢,哈哈!
走出古街便是新的邵伯镇,楼高街宽,只是各种电线飘在空中,有碍瞻观。
上面的字写着"邵伯汽车客运站",而下面怎么是一家家的店铺呢?
这里是美食一条街
大都是做龙虾的餐馆
结束了邵伯古镇的游览,这里因水而灵动,因水而柔情,镇里的人们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平静而安逸,而大城市的人们,大多都匆忙而压抑。
如果您对我的游记感兴趣,欢迎阅读本人的其它游记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12265952_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