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游记 |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是窗棂状-宫殿式丹霞的命名地,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贯公园,滋养着公园多样的动植物群和以裕固族为代表的多民族居民。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位于祁连山北麓的临泽县南台子彩色丘陵,东距张掖市区30公里,北距临泽县城20公里,分布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为1800米。张掖丹霞现为国家4A级景区,先后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中国最美的6处奇异地貌”之一,等等。
车停第一站为2号观景台。我们爬向观景台最高处,据说这里是整个景区的至高点,海拔为2200米左右,所以二号观景台也叫云端顶观景台或大山观景台。

一侧是浅色、黄色居多的山坡,栈道蜿蜒而上,却不见一位游客,那是因为栈桥被封,不允许游客前往。
偏左侧是深红色的山脉
转回头看另一侧,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局部山体是一号观景台的精华所在,就像空中倒泄的彩虹,绚丽多彩。据说夕阳西下之时,山与山的倒影就像凯旋而归的帆船,由此得名夕辉归帆。可惜现在是上午。由于太阳还没升高,缺少阳光的照射,又是逆光,色彩显得不太艳丽。














座座山峰无论大小都充满了或阳刚或阴柔之美,万千景象,似物又似景,堡状、锥状、塔状,形态各异。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扇贝、火海、刀山等等奇观,无一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正如:“女蜗补天遗彩石,织娘浣纱添彩衣;谁持彩练当空舞,金乌晨昏来添趣。”

远处有一条恰似红棕色的飘带,它就是整个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七彩屏,加上眼前这片线条流畅,色带清晰的部分,色彩相邻而不相交就呈现出七彩飞霞的景象,这片景观也印在景区宣传画册和门票的封面。


这里是“群猴观海”景观区。
近乎直立的岩层是褶皱的一翼,是岩层的差异风化所致,相对坚硬的褐色砂岩因抗风化能力强,而被残留在山顶部,在东侧平缓岩层的衬托下,远观犹如:“灵猴炼狱出重山,坐观火海不知年;金睛火眼看兴衰,几经沧海变桑田”。




最上面颜色较深的那一部分山体,右边最突出部分,是一个人的五官轮廓,嘴巴微张,鼻梁,眉骨清晰可见,视线向左,您会发现凹进去白色的那部分就是人的脖子了,继续往左会惊喜的发现是他宽阔的胸膛,而两手相交放在腹部,一直向左延伸至远处的山顶就是他的脚。
除了身披袈裟的长者,后面还有无数个虔诚的小僧侣也都朝着睡佛朝拜。拍的照片看起来太平淡了,根本无法表达现场给人的震撼感。





登台阶之前,看向路的对面,山体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这就是“刀山火海”景观。白色山峰棱角分明,似刀刃森然耸立,红色群山舒卷跃动,如火焰热烈灼烧,远近相互映衬,合为“刀山火海”。








粉砂岩岩丘在千万年的风化作用下,形成了数十米高的丹霞险丘,威严劲露,陡直壁立,崖壁绵延数里,犹如长城壁垒,驻守边塞。
我们沿栈道慢慢走向“赤壁长城”。
“赤壁长城”顶上修建有长长的栈道,但目前没有开放,应该是为了对丹霞地貌的保护而关闭的吧。
“赤壁长城”的左侧出现了罕见的紫色山峰。
继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张艺谋第一部影视作品《三枪拍案惊奇》,及姜文执导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和钱雁秋编导的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第三部)》,均把景区作为外景拍摄场地。现在景区已成为临泽乃至张掖对外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就是2008年张艺谋导演拍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的外景拍摄地--麻子面馆,现在看起来有些沧桑感,但当时它是张艺谋花了68万修建的一处皖南民居。据说以前做为面馆对游人开放,但现在并没开放。
行车来到第四站是四号观景台,也是最后一站--七彩丹霞台。紫红色、灰绿色、黄绿色、灰黑色等疏密相生,组合有序,极富韵律感和层次感。犹如虹霞洒落在山丘之上。该景区主要有神龙戏火、神龟问天、小布达拉宫等景观。
怪不得摆渡车站是按2、1、5、4观景台的顺序设置的,是因为这样的顺序游览下来,给人的感觉是景色越来越美。到达第四观景台后,景色更加绚烂,恨不得多长几双眼睛来欣赏。

我们沿栈道继续向里面走
目光所及,一座座山峰,一条条沟壑,好似披上了七彩霓裳,犹如一幅幅重彩的油画,那斑斓的颜色、恢弘的场面,真是美到极致。感叹大自然的妙笔神功,创造出如此美妙的丹霞美景! 



据说,经过专家研究,彩色丘陵之谜被揭开,实验表明在这些岩石中含有不同价位的铁离子,亚铁离子是淡黄色的,在酸性条件下它就变成是淡绿色,在碱性条件下它又变成墨绿色;三价铁离子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呈现出四五种颜色,最终形成今天的彩色丘陵。




远处是“神龙戏火”景观。彩色的山体之上,绵延数里的灰质岩山体,好似一条神龙蜿蜒游离在波峰浪谷之中,正如“千里波涛神龙游,万里丹霞彩虹飞”。因为有些逆光,颜色显得暗淡,上午拍此景应该很漂亮。
“神龟问天”景观。塔状的地形犹如一只神龟仰头向天,既镇守着降服的巨龙,又诉说着亿万年的沧桑巨变。
这是“小布达拉宫”景观。直立高耸的砂岩,就像一座幽深的古城堡遗迹,突兀地伫立在大地上,人称“小布达拉宫”。
由于岩质软硬不一,导致了风力吹蚀的差异性,形成了许多相对高度为10一30米的层状墩台,构成奇幻的古堡造型。由于气候干旱,岩石上并没有太多的植被覆盖,“小布达拉宫”就显得更为彪悍、粗犷。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场面壮观,苍劲雄浑,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张掖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2011年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但景区目前仍为国家4A级景区,很是遗憾。
2006年12月,中国丹霞地貌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召开,会议决定,以“中国丹霞”地貌的名义,整合国内具有申报条件的丹霞地貌区,联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甘肃省政府也同意张掖丹霞地貌申遗。但就在申遗项目启动之时,张掖市决定退出“中国丹霞”申遗行列。据了解,张掖缺席申遗更多的是受制于财力不足,据披露,广东丹霞山上报资金1.4亿,如此巨大的投入对经济不发达的张掖而言是个现实难题。















据说,经过专家研究,彩色丘陵之谜被揭开,实验表明在这些岩石中含有不同价位的铁离子,亚铁离子是淡黄色的,在酸性条件下它就变成是淡绿色,在碱性条件下它又变成墨绿色;三价铁离子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呈现出四五种颜色,最终形成今天的彩色丘陵。














2010年8月2日,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中国丹霞”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而西北地区中普通大众最熟悉、最具代表性的甘肃省张掖丹霞地貌在此次的申遗名单中缺席。如果纳入遗产体系,国家及世界组织会投资保护。如今张掖丹霞地貌错失良机,景区建设及保护面临困难,付出的开发营销成本也将大大增高。
圆满结束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的游览,依旧驻车在公园的地质博物馆旁,这里非常安静,几乎没有人打扰。额济纳胡杨林,在往年多在十一之前到达最佳观赏期,为了确保能看到最美的胡杨林,我们计划明天将奔向额济纳旗。
如果您对我的游记感兴趣,欢迎阅读本人的其它游记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212265952_0_1.html